9月18日上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千年渔火文明脉,万里长江苏渔韵”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月”渔文化分享会正在这里举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讲座,而是一次跨越科学与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灵感碰撞。
分享会上,来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殷悦,以“新时代渔民”自喻,通过生动平实的语言,系统梳理了贯穿长江与大运河的渔文明发展史。围绕“长江大保护与水生物多样性”“江苏段渔文化概览”等核心议题,将渔业知识、传统技艺与文化精神娓娓道来。从捕鱼工具的演变到水域生态的变迁,从渔歌、渔俗到民间传说,她不仅传递出渔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强调了其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殷悦还重点推介了“苏渔谣”科普品牌,并向学院捐赠渔业科普书籍,为学生艺术创作与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素材。202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实现从“日”到“月”的重要跨越,科学传播正迈向更深更广的新阶段。殷悦表示,高校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本次分享会正是科普传播走向深入、拓宽影响的一次成功落地。
分享的知识终将落地为实践的力量。在后续的创作实践中,南艺壁画专业的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融合渔文化与当代艺术语汇的探索。有的作品以太湖、长江休渔期为题,表达生态保护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有的聚焦濒危物种和生态变迁,以超现实风格呈现“生物变异与消失”的主题,传递出紧迫的环保讯息;更有学生尝试将传统大漆工艺、“鱼跃龙门”、年画符号等融入其中,在材质与主题层面实现双重创新,赋予渔文化以新的审美形态和精神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年轻一代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视觉回应。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渔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符号,而是我们可以不断重新诠释的‘灵感富矿’。”
作为分享会协办方,江苏目有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推动渔文化IP化、展览化与生态化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公司负责人是南艺2010届毕业生,多年来深耕文博策展与文化传播领域,2023年校地企在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全国文明村七里村服务“艺术人才驻留”实践项目,打造新时代山乡巨变高校产学研样本,逐步构建起以渔文化为核心的ESG生态IP体系,持续探索“科研引领、教育支撑、科协联动”的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通高校教育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壁垒。目前,该公司推进的“艺术人才驻留”已于2025年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标志着校企地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希望打造‘渔文化+’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动更多主题展览与跨界合作,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活化,也在艺术中延续。”企业负责人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