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茶香漫,
一曲泗州戏正酣。
安徽泗县“百姓茶馆”开馆啦!
从此,泗县多了一处唤醒历史记忆、
浸润百姓生活的文化新地标。
千年运河畔,一场茶与戏的邂逅,
等你来沉浸式体验哦!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泗县段的漕运公园东北方向,一座隋风唐韵的仿古建筑造型别致,门楣上“百姓茶馆”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古色古香的厅堂内,耳边回荡着韵味独特的泗州戏唱腔。这座上下两层共450多平方米的百姓茶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备受青睐的文化休闲空间和本地文化新地标。
李虎 摄
运河文化新载体,漕运盛景今再现
百姓茶馆坐落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畔,建筑完美再现隋唐时期风貌。青石基座、朱红立柱、飞檐翘角,与周边运河景观浑然一体。茶客往来不绝,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繁荣时代。
吴天元 摄
走进茶馆,内部陈设古朴典雅:实木八仙桌、雕花门窗、陶瓷茶具、水墨字画,处处流露出传统文化气息。“我们致力于打造‘平价惠民、文化惠民’的百姓茶馆,以‘低价茶饮+常态化文化演出’为核心,服务本地居民和游客,让大家在品茶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大运河文化和泗县地方特色。”茶馆负责人介绍。
自试营业以来,百姓茶馆迅速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好去处。年过六旬的本地居民韩老先生高兴地说:“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环境好,消费不高,还能听戏,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茶香戏韵相辉映,非遗传承创新篇
百姓茶馆的最大特色,是将茶文化与泗州戏等多种民俗艺术有机融合。茶馆在一楼和二楼分设小戏台,并联动茶馆东侧阁楼及周边小广场,常态化开展文化演出。演出内容不仅涵盖《拾棉花》《打干棒》等泗州戏经典剧目,还包括琴书、大鼓、皮影戏等非遗表演,以及古筝、琵琶等民族器乐演出。
吴天元 摄
“泗州戏是泗县的文化瑰宝,需要通过创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通过茶馆这一平台,我们为传统艺术找到了新的传播空间,也让地方特色文化得到生动展现和传承。我们将茶文化与戏曲、非遗表演相结合,既丰富了游客体验,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这种‘白天品茗听戏、夜晚休闲打卡’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文化聚人心,让百姓茶馆成为连接邻里、温暖社区的文明窗口。”泗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府引导见成效,市场运作齐发力
作为泗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百姓茶馆由泗县文旅专班指导推动,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既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创新实践。
百姓茶馆坚持走平价路线,让普通市民完全消费得起。同时,这里也成为泗县传统技艺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除了日常演出外,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比赛、文化讲座和互动活动。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我们融入了现代运营理念和服务功能。”茶馆负责人介绍,馆内设置自助饮水区、中医按摩区、免费Wi-Fi和充电插座等,未来还将开发融入泗州戏元素的文创茶具,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茶馆。
吴天元 摄
茶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面特色产品展示柜,陈列着大庄豆瓣酱、梨膏、泗县药物布鞋等琳琅满目的泗县特色产品。这些充满地方风味的物产,不仅让游客直观感受泗县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工艺,也为本地特色产品提供了展示窗口,进一步丰富了茶馆的文化内涵。
夕阳西下,运河水面泛起金光,茶馆内戏台上一曲《梁祝》选段正唱到动人处。老茶客们微闭双眼,手指轻叩节拍;年轻游客举着手机记录分享;窗外,偶尔有散步的游人被唱腔吸引,驻足聆听片刻后推门而入……
千年运河焕发新的生机,文化的种子在这方天地间生根发芽。穿越千年的运河文化与地方非遗艺术,在这四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交汇共生,续写着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吴天元 摄
(王宝林 吴天元 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