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复三失,明朝为何最终弃守西域要冲哈密?
创始人
2025-11-21 08:01:59
0

1406年,明成祖朱棣批准设立哈密卫,这是大明王朝经略西域的里程碑事件。然而谁曾想到,这座象征帝国西陲的堡垒,其命运竟如此多舛——在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中,哈密卫经历了三次失守与三次收复的循环,最终却仍被明朝主动放弃。

一、帝国的西陲堡垒

15世纪初的明朝,正值永乐盛世,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也在陆路上积极开拓。位于今天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哈密卫,这是明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卫所,也是明朝最西端的军政机构。哈密卫的设立,标志着明朝的势力范围正式延伸至西域。

《明史》记载:“哈密,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朝贡孔道。”这段记载清晰说明了哈密的战略地位——既是军事前哨,也是贸易关卡。

明初在哈密实施的是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朝廷册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给予其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同时又派遣汉人官员辅助理政。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在最初几十年确实收到了成效。

二、危机初现:哈密的第一次失守与收复

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在15世纪后期开始面临挑战。成化年间(1465-1487),来自吐鲁番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不断向东扩张,哈密首当其冲。

成化八年(1472),吐鲁番速檀阿力王首次攻占哈密。当时明朝正值宪宗在位,朝政尚算清明,立即派遣军队西征。成化九年,明军在都督同知李文等的率领下,成功收复哈密。

《明实录》记载了这次军事行动:“文等率汉土官军倍道前进,直抵哈密城下。贼众惊溃,斩获甚众。”明军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暂时遏制了吐鲁番的东进野心。

然而,这仅仅是危机的开始。弘治年间(1488-1505),吐鲁番在新任速檀阿黑麻的率领下卷土重来。弘治元年(1488),他们再次攻陷哈密,俘虏了忠顺王陕巴。这是哈密的第二次失守。

明朝迅速作出反应。弘治四年(1491),通过外交压力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吐鲁番归还哈密,释放陕巴。兵部尚书马文升在奏疏中自豪地宣称:“西域复平,不戮一人。”

三、恶性循环:第二、三次失守与收复

好景不长。弘治六年(1493),吐鲁番第三次攻占哈密,俘虏了新任忠顺王陕巴(回哈密后复位),并杀死了明朝派驻的哈密卫指挥使阿木郎。

这次事件引发了明朝内部激烈争论。以太监傅德、内阁首辅刘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放弃哈密,认为这个遥远的要塞消耗了大量军费,得不偿失。而以兵部尚书马文升为首的另一派则坚持必须收复,认为放弃哈密将导致“撤我藩篱,扼我咽喉”。

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弘治八年(1495),明军联合哈密附近的蒙古瓦剌部落,发动了一次奇袭。冬季进军,出其不意地击败吐鲁番守军,第三次收复哈密。

这次军事行动被《明史》誉为“自是哈密复安,西陲无事者数年”。然而,所谓的“数年”实际上极为短暂——正德年间(1506-1521),哈密再度陷入危机。

四、为何守不住?明朝的西域困境

哈密的三复三失,暴露了明朝西域政策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是军事补给线的脆弱。哈密距离明朝在甘肃的最近据点肃州(今酒泉)也有千里之遥,中间横亘着茫茫戈壁。《明实录》中多次记载哈密告急时,明军因“道远粮乏”无法及时救援。

其次是经济成本的考量。每次收复哈密后,明朝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重建和驻守。成化年间,为支援哈密,单是一次就“运粮二万石,银五千两”。对财政日益紧张的明朝来说,这逐渐成为沉重负担。

第三是战略重点的转移。明朝中后期,北方蒙古草原的威胁日益严重,东南沿海的倭寇骚扰也牵扯了大量精力。相较之下,西域的战略优先级不断下降。

正德九年(1514),吐鲁番第四次攻占哈密后,明朝内部就是否再次出兵展开了激烈辩论。新任兵部尚书王琼坚决反对出兵,认为“哈密去甘肃千二百里,种落杂居,一人乏食,计无所出。相率鼠窃,夷虏常态”。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明朝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加之明朝对西域贸易的严格控制,使得保持哈密这一前哨的成本效益比越来越不划算。

五、最后的放弃

嘉靖初年(1522-1566),明朝最终决定彻底放弃哈密。

嘉靖七年(1528),朝廷经过激烈辩论后,决定拒绝哈密蒙古贵族要求册封新忠顺王的请求,实际上等于正式放弃了这一战略要地。《明世宗实录》记载了皇帝的决定:“哈密业已残灭,部落无多,何必兴复?”

这一决定并非偶然。当时明朝面临北方蒙古俺答部的巨大压力,东南倭寇问题也日益严重。加之嘉靖皇帝笃信道教,对开疆拓土兴趣缺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遥远的哈密自然成为了可以牺牲的棋子。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放弃哈密的过程是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嘉靖年间,明朝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加强了防御,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城墙和敌楼,实际上将国防线从哈密东撤了千余里。

六、历史回响

明朝放弃哈密的决定,在当时就引发了争议。一些边将和官员警告,此举将导致“藩篱既撤,门庭必危”。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他们的担忧——放弃哈密后,明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甘肃一带直接暴露在外来威胁之下,国防压力反而增大。

从更长的历史维度看,明朝对哈密的三弃三收与最终放弃,反映了中华帝国经略西域的模式转变。与积极经营西域的汉唐不同,明朝总体上采取了保守的陆疆政策。这一方面源于其北方边防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明朝的海洋取向有关。

哈密卫的兴衰,也成为明朝国运的晴雨表。它的三次失守与收复,对应着明朝国力的起伏;而它的最终被弃,则预示着王朝开始由盛转衰。万历年间(1573-1620),明朝甚至连嘉峪关都很少出,西域彻底成为了记忆中的名词。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维度回望,哈密卫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边疆要塞的兴衰史,更是理解明朝国家安全战略、外交政策与国力变迁的一把钥匙。那段三复三失的曲折历程,见证了一个帝国在西域的雄心、挣扎与无奈退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再次跑赢印度!亚洲GDP增速第... 亚洲经济增速第一国家,或许还是越南。 越南近期公布经济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
画家在街边树洞上作画,一天后被... 新京报记者 张建斌 制作 葛佳丹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11月20日,山西一...
原创 古...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群官员在宫殿中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情景,这就是古代的上朝了。 其实,古代的上...
从西班牙舞女到印度王后,36岁... 以卑微的舞女之身,让一位印度王公为之倾心,这样一段跨越阶级的爱情,似乎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 但在1...
名家真迹只要33.9元?直播间... 在直播间的聚光灯下,身着唐装的“巨匠传人”现场挥毫泼墨,为网友提供现场订制作品;号称“五代传承”的“...
艺术鉴赏|《盛戈美术作品》 作者简介:盛戈,男,汉语言文学专科、法学本科学历。曾从事教育、外宣、行政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在各级...
原创 邓... 邓子恢是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从闽西的土地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政策,再到家庭...
世界名著《八月之光》文学鉴赏 暮色如潮水般漫过棉田,将那条不知名的土路浸染成深灰色。一个身形消瘦的年轻人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在路上,他...
曹丕有10个儿子,憎恨曹叡,却...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拥有十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