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100家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今天带来“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省级非遗茶空间,漫步其中,手捧一杯越红,静聆一台好戏,尽享最纯粹的越式风情。
在浙东运河绍兴段的迎恩门风情水街上,“越红·绍兴非遗客厅”静静伫立,这里茶香袅袅、古韵悠扬,越剧的婉转、莲花落的风趣交织共鸣,呈现出一幅非遗文化的生动画卷。
借一盏茶香,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身心在非遗的海洋中沉醉,感受绍兴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迎恩门,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是皇帝来绍兴视察游玩,地方官用以迎接圣驾的地方。作为绍兴古城西北角的城门,更是历史上从杭州进入绍兴的主要水陆要道。如今,来到“越红·绍兴非遗客厅”,其周边古运河悠悠流淌,水街古韵绵长,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以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项目为核心,集合绍兴市30余项非遗资源,还可一站式领略越剧、绍剧、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五大剧种,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客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砖黛瓦间透着江南水乡的灵秀,其内部空间布局更是精妙,由茶道美学、迎恩书场、非遗研学、非遗空间四大主题组成,融展示、展演、展销、体验、培训、研学、文旅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是非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每一处都藏着惊喜。
独产于绍兴地区的中国十大红茶之一——越红工夫茶,以“紧结挺直、重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的优美外形而著名。《浙江省茶叶志》记载,越红工夫茶采制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逾150年历史。
越红工夫茶的初制分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绍兴茶文化》记载,茶叶因制作精细,花工颇多而得名,绍兴古称越国,1955年将所产工夫红茶定名为越红工夫茶。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是戏曲文化的沃土。越剧、绍剧、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五大剧种,以及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摊簧、绍兴宣卷五大曲种,都已先后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绍兴黄酒,早已蜚声海内外,花雕酒更是其中之上品,广受青睐。然而,花雕并非酒的名称,而是指酒坛上的彩绘艺术,属于一种传统美术。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是一种以酒坛为载体,运用沥粉、堆塑、彩绘等绍兴古老的技艺进行装饰的传统美术,是独树一帜的酒坛装饰艺术,融汇了越地传统美术、婚俗文化与黄酒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伴着咿呀的曲调唱腔,仿佛能勾勒出一段墨韵的千古绝唱,让绍兴这座古城浸润在满满的越风音韵之中。如今,“跟着越剧游绍兴”已成为众多戏迷和游客的热门选择。
走进非遗客厅的迎恩书场,随处可见国粹戏曲元素,你可以在这里品香茗、唱越剧,快来畅游一番吧。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唐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蒸青绿茶与茶饼制作工艺,历经千年沉淀,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你可以化身茶艺大师,跟着茶经做茶饼,从采茶、蒸茶、捣茶、拍茶,再到烘焙、穿茶、封茶,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感受跨越千年的匠心与韵味。
不仅如此,非遗客厅还整合多项优质非遗资源,精心打造一系列研学活动。除了可以体验做茶饼的乐趣,还能参与宋代点茶、嵊州竹编、绍兴棕榈叶编织、掐丝珐琅制作、漆扇制作、剪纸等研学活动,在趣味与知识中感受非遗之美。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不仅有视觉与听觉的享受,还有舌尖上的非遗美味。
越红冷泡茶选用优质越红茶或者绿茶,以天然矿泉水浸泡,冷藏4-8小时后饮用,入口层次丰富、芳香甜美、回味悠长,是炎炎夏日的清凉之选。
越红茶桶鸡是茶农们制茶时就地取材做的一道菜,采用越红工夫茶腌制,用炭火隔着茶桶烘焙而成,鸡肉鲜嫩多汁、茶香四溢,是茶与美食的完美融合。
漫步在古运河畔,听一曲婉转音韵,亲手制作一块茶饼,品尝一杯冷泡茶。“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之地,更是绍兴千年风雅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