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荷叶连片,荷花点缀其间;远处绿皮火车旁,成群的游客举着手机穿梭取景;阴凉处,上百名大学生支着画架,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如今的尚古山村已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幸福乡村画卷。受访者供图 (左侧卡通人物及背景图由AI生成)
初秋的烈日下,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尚古山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池塘里荷叶连片,荷花点缀其间;远处绿皮火车旁,成群的游客举着手机穿梭取景;阴凉处,上百名大学生支着画架,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这里是短视频平台上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也是“荆楚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村口最显眼处,一块崭新的牌子在阳光下十分醒目,上面写着:“湖北红色写生第一村”。
然而,就在7年前,这个紧邻武汉、有着“将军县”背景的丘陵村庄,还是另一番模样:田地荒芜,不少院子大门紧锁——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
“领头雁”归巢:从“不被看好”到“赢得信任”
今年33岁的董畅是尚古山村的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初春,26岁的他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彼时,他在武汉经营的旅游团建事业蒸蒸日上,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左右。可一通来自家乡尚古山村的电话,让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方向。
那时的尚古山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老化严重,急盼年轻血液注入。而董畅从高中时就热心组织志愿活动,大学期间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现在又在经营自己的公司。爽朗的性格、丰富的经历让他成了村两委眼中最合适的接班人。
11岁起便离家求学,对村里的大小事务早已生疏;要放弃城里稳定的工作,回村当一个月薪仅2000元出头的村干部;从个人事业顺风顺水的上升期,落到需要从零学起的基层工作……这些纠结像藤蔓一样缠绕在董畅心头,让他难以抉择。
老书记多次登门,与他推心置腹;身边的朋友也陪着他反复讨论,帮他分析利弊。董畅意识到,自己在武汉积累多年的团建旅游经验,说不定能为尚古山村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回到村里,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董畅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
可还没等他细细规划未来的工作,现实的难题就马上涌来。由于很早便离家求学,家人也早已迁居县城,他在村里竟连个落脚之处都没有,前半年只能在村民家中借住。
回忆起那段日子,董畅记忆犹新:“最困难的时候,连续吃了半个月泡面,现在闻到泡面味都有点犯怵。”
比生活上的窘迫更让他难以适应的,是从创业者到村干部的身份转换。
在武汉经营公司时,他习惯了雷厉风行自己做主,可回到村里处理村务,面对的却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碎矛盾。
有村民为了几分地的边界纠纷气冲冲地跑到村委会要求评理;有村民因房屋排水问题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动了手;还有村民因为邻里间一句口角、一次误会在村委会门口吵得不可开交……这些在曾经的他看来微不足道,却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矛盾,让他深刻体会到,乡村工作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棘手得多。
起初,董畅总想着用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可很快发现,乡村的人情世故里,需要更多耐心去倾听,更多同理心去感受。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坐在家门口听他们拉家常,在田埂边和他们聊收成,那些看似笨拙的调解方式,却总能在情与理的平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年时光,足以让一颗青涩的果实成熟。2021年村两委换届,董畅凭借着扎实的工作,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与此同时,随着老一批班子成员陆续退休,村里不断吸纳年轻血液,村民们发现,这届村两委坐满了90后、00后的“娃娃官”。
“毛头小子能扛住村里的重担?”“别是来玩过家家的吧?”“估计新鲜劲儿一过就拍屁股走人了。”村民的议论曾像细密的针扎在董畅和伙伴们心上。
要赢得信任,总得先迈出步子:27岁的财经委员朱宁娟捧着政策手册挨家讲惠农补贴,帮着算清每一笔账;25岁的治保委员蔡志勇每月雷打不动支起理发摊,带着推子、围布为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30岁的后备干部阮春心系村里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对接了助学政策,上门代办事务……
尚古山村漫山的松树藏着隐患,山火一旦燃起,狂风助推下十几分钟就能吞噬几十亩林地。
每年清明节,董畅都会带着班子成员背起电动水枪,在布满碎石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连续几天从凌晨五六点忙到次日凌晨三四点,眼皮打架了就在石头上靠会儿,饿了就啃口面包。
这些身影,62岁的徐达柱都看在眼里。他作为尚古山村前驻村工作队队长,亲眼见证了村里干部的新老交替,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些年轻人跟我们老一辈不一样,脑子活、敢创新,手机电脑玩得溜。刚开始怕他们扛不下村里的琐事,可这几年看下来,这些‘娃娃官’个个有拼劲!”
破局之路:100万元资金激活“沉睡”山村
赢得村民信任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荒芜的山村“活”起来?
尚古山村坐落在低山丘陵间,村民居住得零零散散。由于紧挨着武汉,又靠近红安经济开发区,全村1000多人里,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村子缺人又缺钱,基础设施更是薄弱。
董畅打听到县里有一笔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足足100万元,但全镇就只有一个名额。
以往这类资金额度多在10万元到20万元,顶多能给村里“补补漏”;而这100万元,或许能为尚古山村“起个灶”。
拿到这笔资金需要出一个改造方案。董畅带着村两委成员跑遍了鄂州、黄冈等地。白天,他们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拍照片、记数据;夜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汇总情况、讨论方案,常常一聊就到凌晨。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旧楼河湾——这个村里最小,但拍照最出片的角落。
旧楼河湾被山水怀抱。2015年,村里引进的一家招商企业采购了一辆小火车,原计划将其打造成特色的火车餐厅,无奈后续计划搁置,火车也荒废在原地。山间那条老旧铁轨,恰似一条墨绿丝带蜿蜒缠绕在山腰,景致独特。董畅一锤定音:就以“田园仿古风”为核心方向打造,先让这辆斑驳的绿皮小火车,成为全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想法有了,可还得让领导一眼就看懂规划。设计图纸至少要花2万元,可村集体账户上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董畅拨通了武汉一位做设计工作的旧友电话,“先帮忙出图,钱等到账了就给你补上;要是这项目黄了,就当欠你个人情。”在他软磨硬泡下,对方最终答应。
“现在回想起来,真全靠我这张厚脸皮。”每次说起这段经历,董畅都有些不好意思,却又打心底感激那些总能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的朋友。
2022年年初,凭借着翔实的规划和满满的诚意,尚古山村最终成功拿到了这100万元资金。
钱到账了,改造要想顺利进行还得把村民的心拢到一块儿。为了统一思想,村两委决定开“场子会”,让每家每户至少派一个代表参加。
会上,村两委成员向村民逐条解释设计方案:“这儿建采摘棚,那儿放小火车,水沟改道也不会占田。”可话还没说完,底下就炸开了锅——
“工程都给外地人做,我们喝西北风去?”“堆土都压了我家水管!”“网线挖断了3天都没人管!”
村两委把大家的意见一条条认真记在本子上,然后挨家挨户敲门,能解释清楚的就耐心解释,解释不通的就请老党员出面帮忙劝说。
为了让村民真正把这项工程当成“自家事”,董畅决定同时对村民的房屋进行改造,让大家都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来。村里会泥瓦活、懂电工的,都参与施工,真正把“村里的事”变成“自己的事”。
找准赛道:“不盲从”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2022年10月,旧楼河湾的一期工程落下帷幕。曾经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可董畅却望着游客散去后的空板凳犯起了愁,游客们拍完照就匆匆离去,一旦到了淡季,村子依旧是副空壳模样。
“如何打造差异化路线?怎样为乡村嵌入新要素、挖掘新优势、打造新亮点?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到底靠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董畅心头盘旋。
和村两委反复讨论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大学生写生市场:湖北高校每年的写生需求近10万人次,可这些资源常年流向江西、安徽等地。而红安有绿野环绕的古村,更有“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色家底,这里走出了3支红军主力部队、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是思政课的现场教室。
“把写生这条线路留在尚古山,既能给村子持续输血,也能把红安红色教育品牌打出去。”念头一出,董畅立刻联系了自己的母校长江职业学院,提出在尚古山村建立红色写生基地的想法。
起初,校方对此态度谨慎,董畅多次邀请学校的领导和专业课老师到尚古山村实地考察。
2023年7月,湖北省首家大学生红色艺术写生基地在旧楼河湾正式挂牌。村里随即成立湖北尚古山发展商务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写生基地的运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想画水彩风景,就去旧楼河湾;想素描古建,就去祝家楼、吴氏祠,20多个县域写生点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的创作需求。
董畅介绍,目前写生基地已经和武汉4所学校签约,每年能服务3000多名师生,大学生们在这里写生、实习,不仅为村庄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更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村两委把尚古山村陈家林湾的闲置小学改造成“瑞枫山居”,集民宿、餐饮、垂钓、采摘于一体,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湖北红尚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园里,120亩黄桃、翠梨曾一度陷入“滞销”困境,村两委积极为果园引流、宣传,通过组织采摘活动等方式,帮果园拓宽了销售渠道。
“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年的营业额有50来万元了。”在湖北红尚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若清看来,来尚古山村创业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如今,尚古山村已经引进了6个农业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从董畅上任之初的不足20万元增长到100多万元,带动了约180人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
董畅下一步计划新建写生接待酒店,顺带售卖画板、颜料,要把一条写生线拉长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尚古山村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始终是人。”这位90后村支书期盼更多有想法、有热情的年轻人回到乡村。
龚梦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