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昆明9月18日电(记者曹树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文旅之渠来说,如何始终保持清朗、清新气质并充满活力,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水源地’,始终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9月17日下午,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9月17日下午,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蒋雨师摄
胡钰认为,“看文化”是当代文旅活动的突出特征。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超过7000家,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看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聘请讲解员导览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两个“越来越多”的背后,体现了“看文化”正在成为决定文旅活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的“非遗热”“名人故居热”也证明了这种趋势。人们在文旅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知识需求与文化需求愈发旺盛,仅仅提供炫酷的形式、休闲的环境已经不能够满足文旅需求了。
胡钰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历史的记忆载体,是“看得见”的文化根脉,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沃土,深耕其中,必有收获。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在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上作主旨发言。蒋雨师摄
胡钰表示,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既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要重视传统文化遗产,又要重视工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既要重视显示度高的文化遗产,也要重视显示度低的文化遗产。在推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旅业态的过程中,应遵循研究、保护、传播、开发的基本流程,把握深挖文脉、搞活创意、做大产业的方法论,推动中国文旅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