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戏答元珍⑴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⑵,二月山城未见花⑶。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⑷。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⑸。
曾是洛阳花下客⑹,野芳虽晚不须嗟⑺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注释】
⑴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⑵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⑶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⑷“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⑸“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⑹“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 ·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⑺嗟(jiē):叹息。
简介
《戏答元珍》乃北宋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七言律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回应之作。诗中借描绘夷陵春日之景及自身感触,巧妙传达出诗人无辜被贬后的愤懑。首联紧扣眼前景致,以景衬情,成功渲染出特定氛围。颔联则聚焦当下所见,诗人运用精巧的对句,细腻勾勒出山城在乍暖还寒之际别具一格的景色。至颈联,笔锋陡然一转,着重抒发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反差,更显情感的深沉。尾联呼应开篇,表面看似超脱豁达,实则蕴含着无尽沉郁。整首诗表意委婉,含蓄蕴藉,充分彰显出欧阳修的才情。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诗人在贬谪之地夷陵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触,营造出一种既含寂寞又不失希望的复杂氛围。面对贬谪困境,诗人并未一蹶不振,展现出自然界顽强的生命力,也暗示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丧失自信、不失望的心境,更多地表达出抗争精神,以及对未来前途仍充满信心的积极态度。
2.分段赏析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夷陵这座小城的独特情境。此地偏远,山水阻隔,即便时令已至二月,春风似乎仍吝于光顾,致使百花尚未绽放。此联不仅清晰交代了作诗的时间为二月,地点是夷陵山城,生动描绘出山城早春的萧索气象,更巧妙地借景抒情,将诗人山居时的孤寂情怀表露无遗。“春风不到天涯”一句,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春风难临,实则暗指皇恩未能眷顾,从中不难察觉到诗人自被贬后内心郁积的愤懑,恰似王之涣笔下“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传达的哀怨之意。这一联开篇超妙,前句以疑问起笔,似在疑惑春风的不至;后句径直作答,点明山城二月无花的现实。如此破题之法,极为巧妙,不仅引人入胜,更为后续的描写预留了充足空间,使全诗的展开顺理成章。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承接首联所提及的“早春”之意,精心挑选山城二月最具典型性与独特性的景物,徐徐铺陈开来,宛如一幅清新别致的山城早春图,在诗人笔下缓缓展开,韵味十足。夷陵,作为闻名遐迩的桔乡,即便枝头尚有冬日残留的积雪,但春天的脚步终究无法阻挡。瞧,那橘枝上留存的,不过是“残雪”罢了。在残雪的覆盖下,去年采摘后遗漏的橘果,星星点点地探出头来。这些历经一冬风霜雨雪洗礼的橘果,愈发红艳,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恰似一颗颗跃动的火苗,仿佛要将霜雪融化,迫不及待地宣告春天的来临。那仿佛还裹挟着丝丝寒意的第一声春雷,“轰隆”作响,将沉睡于地下的竹笋惊醒。这些竹笋好似感知到了春天的召唤,抖擞精神,蓄势待发,准备破土而出,抽发新芽。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人的知觉,将竹笋正欲抽芽的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察觉的“早春”独特景致,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不得不说,“冻雷惊笋欲抽芽”此句,真可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精妙之笔。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笔锋从对景的描绘转而抒发内心感慨。诗人遭远谪至山乡僻壤,心境苦闷,长夜难眠。每当夜幕降临,卧于榻上,听闻北归春雁那一声声鸣叫,恰似重锤敲击心头,无尽的“乡思”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不禁忆起被贬之前,于西京留守推官任上时身处的洛阳,那里的点点滴滴,仿若故乡般令人魂牵梦绕。思绪从往昔的回忆缓缓拉回,联想到当下处境,自己抱病之躯又迎来新的一年。岁月如流,周遭景物随着时光更迭变换,这一切怎能不让作者心生万千感慨,叹身世之飘零,感时光之匆匆。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人在此似是自我宽慰,然而其中却隐含着极为复杂矛盾的心境。从字面看,诗人提及自己往昔曾于洛阳担任留守推官,有幸领略过冠绝天下的洛阳名花与名园之盛景,由此表示即便在此地未能及时观赏到晚开的野花,也无需为此嗟叹。但细细品味,这言语背后实则充斥着无奈与凄凉。所谓“不须嗟”,不过是无奈之下的故作豁达,究其实质,内心深处实是“大可嗟”。也正因如此,诗人借“未见花”这一看似平常的小事,巧妙地抒发了对人生境遇乃至政治遭遇的深沉感慨,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幽思与怅惘。
3.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以小见大,且怨而不愠。诗中借助“春风”与“花”的关联,来隐喻君臣、君民关系,这是对历代以“香草美人”喻君臣关系手法的进一步延伸。在诗人内心深处,原本坚信明君不会弃用贤能之臣,然而此诗却反其道而行之,流露出他对这一传统认知的怀疑,从中亦可看出诗人的一份清醒。但在封建朝政的大背景下,君臣之间更多呈现出人身与政治上的依附关系,臣民想要实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选择,着实艰难。故而,诗人也只能借“戏赠”“戏答”的形式,委婉地抒发内心的怨刺。这种表达方式,正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风雅传统的秉承。
【背景】
《戏答元珍》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创作,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遭贬,出任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转年,友人丁宝臣(字元珍)作《花时久雨》一诗赠予欧阳修,他遂以这首诗回赠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