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这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也是一次跨越山河的民族文化合鸣。9月12日,“甲骨润边疆·翰墨铸同心”主题活动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郑州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也迎来一批特别的文化使者。活动集结书法、绘画、篆刻、拓片等艺术形式,引领市民与游客共同见证甲骨文与藏文的翰墨相融、中原鼎纹与藏式图样的交相辉映,在千年古都郑州,感受中华民族同心共筑的文化盛宴。
著名考古学家袁广阔先生曾指出,早在商代前期,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作为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牛肋骨刻辞”与小双桥遗址出土的“朱书陶文”等文字遗存,已具备成熟文字的特征,且与晚商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最终演变为沿用至今的汉字。而在辽阔的西藏,庄重精妙的藏文及其书法艺术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此次活动深度链接中原与边疆两地文化,在“天地之中”郑州的“城市文化会客厅”,通过古文字与民族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创新,进一步在根脉之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共有的精神根脉与家国情怀。
博物院二楼,一幅幅以甲骨文书写的对联,展现边疆风情;一枚枚精湛的印章印文,浓缩千年大国文明;一张张意境悠远的绘画,勾勒万物共生的和谐图景。引人注目的还有由藏族青年创作者带来的多幅书法作品,既有传统藏文吉祥祝词,也不乏将甲骨文意蕴与藏文书法技法相融合的创新之作,以及描绘“各族人民共庆节日”的书法长卷。当翰墨成为连接中原与边疆的情感桥梁,上百件艺术作品在“商城之心”熠熠生辉,完成了两地文化从遥相呼应到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让海内外游客们在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博物馆中,探寻中华民族的文明根源。
古老文字焕新彩,翰墨丹青铸同心。活动现场,郑州少年们真挚演绎节气里的甲骨密码,来自西藏民族大学的青年挥毫泼墨,生动诠释民族艺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如今,博物院已成为“大学校”和“大课堂”,强国一代于此汲取文化养分,共同传递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书写“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最鲜活、最动人的答卷。据悉,此次活动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持续开展至10月12日。
下一篇:孟子义,青春性感写真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