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一说法源远流长,历代英雄儿女的事例比比皆是,三国时期尤为显著。回顾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无一不是才俊出众、英雄气概十足的典型人物;再看那些从马背上征战四方的豪杰,马腾、马超、马岱也都是屡建奇功、名声赫赫的英勇人物;东吴的孙家子弟,孙坚、孙策、孙权,更是智勇双全、超凡脱俗的佼佼者。而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则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足见“老子英雄儿好汉”在三国时期并非空穴来风,然而,三国之中也不乏“老子英雄儿狗熊”的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那个让人笑谈的“扶不起的阿斗”。
小时候,我常听人拿“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无能之辈。虽然当时并不理解“阿斗”究竟指谁,但却知道他是个人人嘲笑的对象。因此,我也总是小心避开这个词,努力避免自己与“阿斗”沾上关系。如今才知道,“阿斗”其实就是刘禅,刘备之子。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作为一位英明的主公,为什么会有如此一个无能的儿子呢?
曾经,我天真地以为,赵云赵子龙七进七出地救刘禅,刘备又为了稳住人心将刘禅摔在地上,肯定是刘禅摔坏了脑袋。于是,我也一度把这理解为真理,处处小心保护自己的脑袋。可是,若真如我所想,刘禅脑袋坏了,为什么他在背诵经典时却如此精通?看起来刘禅的脑袋并没有坏。那么,我就得从刘禅自身入手,分析一下“扶不起的阿斗”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刘禅从小出生在三国动荡的时代,尽管刘备带着他四处逃亡,但他当时还只是个婴儿。对于他而言,什么生存法则、恐惧感都不是他所能理解的。随着他渐渐长大,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稳定,而刘禅也莫名其妙地继承了帝位。此时,他身边环绕着的是一群阿谀奉承之徒、投机取巧之人,这些人整天向刘禅献殷勤,拉拢他玩乐,年幼的刘禅自然难以抵挡这些诱惑。“好啊,好啊,等我!”于是,刘备当初希望他学到的知识,刘禅并没有学到,反倒是一些本不该学的东西,刘禅却全都学了。
再者,刘禅身边满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一点也对他的性格养成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些奉承刘禅几十年的人,最终却在刘禅即位后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蜀汉的灭亡也最终令他们的努力化为泡影。蜀汉那些名声赫赫的能臣大将,早已随刘备共同建立了这个国家,刘禅尚年幼时,这些人更多的是享受宫中的安逸,陪伴刘禅度过了无数个没有实质意义的日子。时间一久,刘禅渐渐迷失在娱乐和享乐之中,陷入了对国家事务的忽视。
此外,刘备虽然是一位仁爱之君,对百姓和大臣都尽心尽力,但在对刘禅的教育上,显然并未投入足够的精力。刘禅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有一位“老师”在身边辅导他,但刘备本人的教育方法却显得过于严厉,他常以凶狠的形象出现在刘禅面前,这种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刘禅的性格养成出现了问题。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因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最终使得孩子走上了误入歧途的道路。刘禅的例子,或许也能为后人敲响警钟,提醒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喜欢的话,记得点个关注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