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可为大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能够赢得统治者的欢心的人,便有机会成为诸侯,成为大夫,享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能够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甚至高人一等。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句老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一位天子失去了民众的支持,被那些得民心的人所推翻,那么他所依赖的朝廷官员也会随之失去权位,甚至面临生死攸关的境地。因此,司马懿常常警示他的儿子,要学会如何获得民心,一旦获取了民心,便能掌握天下的主动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政权想要稳定,光是得到下级官员的支持远远是不够的,必须要赢得广大底层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才能形成持久的稳定基础。如果失去了民心,政权便会面临危险的局面。纵观中国的历史,确实是如此,世事如流水,民意才是永恒的。
在人民大众面前,每个政权都在经历着如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任何政权若只维护少数统治阶层的利益,而忽视普通百姓的福祉,终究会遭到反噬。一旦失去民心,权力会迅速崩溃,新的力量将会取而代之。研究历史不难发现,每个朝代的寿命一般也只在几百年左右,而辉煌的盛世更是屈指可数,提得上名号的,便只有“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几个典范。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为何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持续长久?每个朝代的兴衰似乎都遵循着某种规律:
1. 在起义和革命的初期,英雄人物必然能够与士兵共患难,关心百姓,将民众视如己出,通过赢得他们的心,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夺取政权。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政权的英雄们逐渐去世,一批新兴的官二代、富二代崭露头角。他们没有为民众做出贡献,反倒只会维护家族的既得利益,试图将权势和财富代代相传。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有权之者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愈加明显,民众对当权者的支持逐渐变得稀薄,甚至转为仇恨。可是,由于严酷的管制,他们往往不敢也无法发动反抗。
3. 但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比如天灾导致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便会有人开始起义,或是外族入侵,政权的根基便动摇了。此时,民众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会乘机爆发,开始反抗,甚至倾覆旧有的统治。人民会转而支持新的领导者,开创出新的太平盛世。
看起来,中国历代王朝都难以逃脱这样的规律,这是封建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必然结果。人人平等,既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理想的社会要避免朝代更替与战乱的情形,这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念也在其中。这种理想难道真的能够实现吗?这样的理想社会是否真的存在于某个角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