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首个王朝,亦被称为“拓跋魏”或“元魏”。由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历经12位帝王(其中有进入正史的帝王)。北魏的疆域广袤,东至辽西,西至今新疆的东部,南界秦岭与淮南,北抵蒙古高原,是当时南北朝中较为强盛的王朝。然而,北魏的内部政治动荡不安,甚至经历了四位“废帝”的命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四位北魏废帝的结局。
一、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拓跋余是北魏第四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景穆帝拓跋晃的异母弟,其母为闾左昭仪。平元年(451年),拓跋余被封为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被中常侍宗爱所弑,拓跋余随之继位,年号永平(或作承平)。作为由权臣推举上位的皇帝,拓跋余的权力受到严格制约,而他也不免遭遇北魏宗室的强烈反对。
拓跋余登基后,沉迷声色犬马,极爱野外狩猎,出入不加约束,对朝政漠不关心,堕落成了一个典型的昏庸帝王。随着宦官宗爱掌握实权,权力愈发膨胀,拓跋余决心发动夺权行动,但这一行为却激怒了宗爱。永平二年(452年),宗爱趁祭祀之机,通过小黄门贾周的帮助,杀害了拓跋余。
拓跋余死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他下令将宗爱与贾周等人处死,并以诸侯王的礼仪为拓跋余举行葬礼,谥号“隐”。可惜拓跋余未能得到皇帝的封号,这无疑是他命运中的一大悲哀。
二、北魏废帝东海王元晔
元晔是北魏第十三任皇帝,景穆帝拓跋晃的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的孙子,扶风王元怡的次子。永安三年(530年)十月,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荣所杀,元晔在尔朱世隆的支持下登上皇位,年号建明,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尔朱兆杀害孝庄帝后,元晔失去了价值,建明二年(531年)二月,他在尔朱世隆的强逼下禅位,降为东海王。
建明二年(531年)十月,反对尔朱氏的高欢拥立安定王元朗称帝,年号中兴。高欢打败尔朱氏后,掌握了北魏的实际大权。中兴二年(532年)四月,高欢以禅让为名废除元朗,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年号太昌,即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十一月,高欢认为元晔与尔朱氏有牵连,于是同日将他与元朗赐死。尽管元晔身为废帝,其存在对高欢的权力没有太大威胁,但南北朝时期对宗室的屠戮几乎没有任何道德成本,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三、北魏前废帝元恭
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鲜卑族,北魏第十四任皇帝,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根据《北史》及其他史料的记载,元恭为人稳重、正直,最初封广陵王,担任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等职。普泰元年(531年)二月,元恭被尔朱兆扶立为帝,但在此时,北魏的实际政权已完全掌握在尔朱兄弟手中。
次年(532年),高欢攻灭了尔朱氏,元恭被废除并处决,时年仅35岁。西魏权臣宇文泰给他追谥“节闵皇帝”,史称北魏前废帝。
四、北魏后废帝元朗
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字仲哲,河南洛阳人,是北魏第十五任皇帝(531年10月30日—532年6月)。他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子,北魏末期曾任渤海太守。高欢起兵后,将元朗推上皇位,年号中兴,并迁都邺城。很显然,元朗的帝位只是高欢的傀儡,实际权力掌握在高欢手中。
高欢灭掉尔朱氏后,元朗被废除,年号中兴不过一年。太昌元年(532年)十一月,元朗与元晔一同被赐死,并被安葬在邺西南的野马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