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贵州某县的县衙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事件,传闻县衙闹鬼,前任县官接连死于非命,这种情况让当地的百姓感到恐慌。于是,朝廷派出了一位钦差大臣前来调查此事。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姓周的县令接管了该地,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揭开了这一谜团。这个事件发生在明朝弘治年间,地点是思南府印江县,至今仍让人匪夷所思。
当地流传着关于县衙闹鬼的传言,居民纷纷表示,前几任县官的死亡是因为“厉鬼”索命。为了查清真相,朝廷派出一位钦差大臣前来调查。当大臣询问当地百姓时,得到了关于闹鬼的说法。虽然他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十分荒唐,但由于县官接连死亡,钦差大臣决定尽快解决此事,以免引起更大风波。回到京城后,案件似乎被搁置,不再被提及。
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一位姓周的县令接任了印江县的县官职务。周县令在上任后迅速展现出过人的治政能力,政务井然有序,执法严明,深得百姓爱戴。但他对前任县官之死仍存疑虑,尤其是关于县衙闹鬼的传闻,他在县衙内始终感到心神不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县令治下的印江县局势逐渐好转,百姓安居乐业,政务繁荣。然而,周县令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内心对“闹鬼”事件的疑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鬼怪”干扰,他想出了独特的防范办法。他在自己的卧室门口挂上了六根蘸了墨的毛笔。这样,如果有人悄悄闯入他的房间,就会沾上墨迹,成为证据。此外,他将积攒的银两存放在县衙的一个偏室,并决定在那里度过夜晚。虽然这些做法看起来有些谨慎,甚至有些神经质,但周县令认为这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必须采取的措施。
某个夜晚,周县令正在偏室休息时,突然听到了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他立刻警觉起来,听到门开的一声,他决定暗中观察。不久后,他突然大声喊道:“闹鬼了,守衙人快进来捉鬼!”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一群人迅速冲进了县衙,四处搜寻。周县令下楼后集合众人,发现几个守衙人脸上都沾上了墨迹。此时,周县令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他终于意识到,县衙中的“鬼”并非鬼怪,而是隐藏的内鬼。
周县令果断地决定在大堂审理这场“鬼案”,他将这些脸上有墨迹的守衙人捆绑起来,严肃宣判:“今夜,所有同僚都在此,本官要直言不讳,衙门内的鬼并非鬼怪,而是这几位。”被绑的官差们纷纷辩解,但在周县令对毛笔和墨迹的解释下,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觊觎县官的财富,每晚悄悄潜入县衙,行凶夺财,事后却编造鬼怪作祟的说法,蒙混过关。前几任县官都是这样被害的,而“闹鬼”的传闻也因此愈演愈烈,致使当地百姓深感恐慌。
真相大白之后,周县令迅速将几名罪犯判决斩首。经上级批准后,罪犯被斩立决,所有非法所得的财产也被没收。这起案件的侦破为周县令赢得了显赫的政绩,不仅清除了一批犯罪分子,还为他在官场上赢得了声誉。九年后,周县令被升职为州通判,成为了当时政坛的宠儿。
这起奇案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官要公正清廉,才能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稳固自身的地位。官场中,防人之心不可少。即便面对所谓的“鬼怪”传闻,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实际上,人生中最大的威胁往往并非来自“鬼怪”,而是来自人心的险恶。只有坚守正道,保持清廉,才能避免被“鬼”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