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元年7月(公元1127年),曹勋在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后,终于从金兵的掌控下成功逃脱,回到了南京。当他将宋徽宗亲笔书写的诏书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妻子邢夫人的信件呈上时,他还庄重地向宋高宗赵构转述了宋徽宗的口谕:“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曹勋经过千辛万苦才回到南京,而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一道诏书和两句口谕,其中这句祖训占了重要地位,可见其重要性。
在宋朝,“艺祖”是对宋太祖赵匡胤的专称。许多人将“艺祖”解释为“文德之主”,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艺祖”,其实是指赵匡胤开创了大宋的江山,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整理收拾着这片乱草萋萋的土地。赵匡胤的功勋在于统一了五代末期四分五裂的中华,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大宋王朝,维持了三百余年。所以,赵匡胤在宋朝的地位无人能及,而他所留下的祖训则成为了历代继承者不可触犯的戒律。
然而,这条祖训并非所有人都能知晓。除现任皇帝外,只有继位的皇子在祭拜太庙时,才能得知这条至高无上的训示。当宋徽宗在此时将祖训交给赵构时,也意味着他那句“可便即真,来救父母”不仅是形同虚设,而是真实有效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赵构在继位诏书中提到的“同徯两宫之复”不久后被修改为更通俗易懂的“迎回二圣”,便于在民间广泛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迎回二圣”并非岳飞首创。赵构才是这句话的源头,岳飞则将其稍作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军事口号的使用。而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在黄天荡大战时,也曾喊出过“还我两宫,复我疆土”的口号。赵构、秦桧和“中兴四大将”都深知,即使真的将宋徽宗和宋钦宗迎回,皇位也不可能归还给他们,或者说即便归还,他们也不会接受。将岳飞之死归因于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圣”后夺取皇位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那么,秦桧为何一定要杀岳飞呢?实际上,相较于其他三位“中兴四大将”,岳飞反而是最听话的那一个。绍兴十一年(1141年),随着宋金局势的趋于和缓,南宋一度摆脱了灭亡的威胁,赵宋王朝对武将的戒备心理却再次升温。在封建社会,武将的处境可谓是非常尴尬。若打败仗,就会被严厉惩罚;若打了大胜仗,反而会受到猜忌。这样的局面让武将们进退两难,要么放弃兵权,回家过上安稳生活;要么便是干脆“养寇自重”,不敢全力以赴。
南宋初期,得益于靖康之变后的特殊情况,部队的战斗力逐渐恢复,部分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通过个人征兵、自己筹集粮饷、自己争夺地盘,迅速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军队特色。虽然“岳家军”的名称往往被误解为私军,并且被认为是导致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但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即便如此,南宋朝廷仍无法容忍这样的军队名称,北宋时期甚至敢因“杨家军”而进行严厉打击。
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后,张俊、韩世忠、岳飞先后被调入枢密院,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这三人中,韩世忠由于资历较老,且曾在“苗刘之变”中救过宋高宗一命,因此他在上书过程中直言不讳,强烈反对秦桧的议和策略,甚至提出要设伏杀死来访的金国使臣。此举引起了秦桧的忌恨。
在同年5月,岳飞与张俊被派往巡视韩世忠旧部驻地。为了彻底扳倒韩世忠,秦桧通过韩世忠的亲信耿著将他诬告为谋反。岳飞与张俊作为军中大员前去巡视,显然是在了解实情。岳飞与韩世忠、张俊的关系较为密切,若要动手除掉韩世忠,必须得到岳飞与张俊的默许。因此,秦桧暗中授意岳飞和张俊瓜分韩家军,而张俊欣然同意,岳飞却坚定表示不愿趁机吞并同袍的军队。为了让韩世忠了解真相,岳飞为他写信,揭露了这一阴谋。收到信后,韩世忠惊慌失措,立即上表向宋高宗辩解,从而避过了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