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灵甫的指挥水平,网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如果你随便搜索一下相关资料,能看到许多评论。有些人认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并未担任重要职务,只是在王耀武的麾下沾了点光,获得了一些虚名;还有人认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平平,不过是一个营长,顶多是团长的水平;更有一些人列举了他在战役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误,来证明他的指挥水平并不高。
然而,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的师长,张灵甫真的是虚有其名吗?蒋介石手下最信任的心腹将领,仅仅是一个营长或团长的指挥水平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抛开政治因素,通过具体的战例和定量分析来评判张灵甫的指挥能力,看看他到底是否名不副实,是否只具备团长或营长的指挥水准。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灵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与我军展开了四场重要战斗:两淮保卫战、两次涟水保卫战以及孟良崮战役。这四场战役中,张灵甫取得了两次胜利,也有两次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淮保卫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张灵甫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在淮阴失守后,这场战斗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张灵甫的指挥非常机智,他运用了几个不同寻常的战术,打破了国民军“不打夜战”的传统,敢于在夜间对我军展开进攻。同时,他还精准地判断出我军防线的接合部,派出小股部队实施偷袭,成功突破了防线,并迅速扩大战果,最终攻占淮阴。值得注意的是,淮阴不仅是华中重要的城市,曾一度被视为“第二个延安”,它的失守对我军的打击不可小觑。
当蒋介石得知张灵甫攻下两淮后,兴奋不已,立即传电全军表彰他。李延年甚至夸口说:“如果国军有10个像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就能安邦定国了!”虽然李延年的话有些夸张,但从张灵甫在两淮保卫战中的表现来看,他的指挥能力的确体现了他敢打敢用兵的一面。要注意的是,我军在两淮保卫战中参与的将领有谭震林、张震、成钧,后期粟裕也亲自赶赴前线指挥。从这些对阵双方的阵容来看,再结合战役的结果,难道我们还能认为张灵甫的指挥水平仅限于一个营长或团长的范畴吗?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两次涟水保卫战。官方的战史评价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失败,第二次胜利。粟裕则认为,这两场战役其实都是消耗战。即便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败北,他依然给我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特别是第10纵司令员谢祥军的牺牲,这个代价相当沉重。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时,张灵甫的对手是谭震林、王必成等人。最终,王必成因失利差点被陈毅撤职。王必成自抗日战争起便以“王老虎”之名赫赫有名,结果在涟水战役中却大败。假如张灵甫只是一个营长或团长的水平,怎么能在此战中通过声东击西的战术,令王必成吃这么大的亏呢?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孟良崮战役。很多军事爱好者认为张灵甫在垛庄失守后,74师退路被断,他决定放弃重武器,带领部队撤退到孟良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有些人将其比作三国时期的马谡,认为他犯了兵家的大忌。这些人认为张灵甫本应带领全师突围至垛庄,或许能逃脱被歼的命运。
但实际上,战场形势远比想象复杂。如果张灵甫选择强行突围到垛庄,他面临的困难将非常巨大。首先,垛庄的防守非常严密,是由王必成领导的六纵主力把守。张灵甫派出的千余人进攻垛庄失败,且被迅速消灭,从中可以推测,垛庄的防线至少有师级以上的部队驻守。其次,垛庄的工事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张灵甫带领部队突围并非易事。再者,垛庄周围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大规模的部队。最后,如果张灵甫选择向垛庄突围,他的后方将面临我军四个纵队的包围,战局将更加复杂,完全可能被围歼。
因此,张灵甫选择退往孟良崮,集中力量进行抗击,并非错误之举。从74师在孟良崮的表现来看,尽管缺乏重型武器、粮食和弹药,且在我军几支主力纵队的夹击下,他的部队仍然顽强抵抗了三天,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面对华野的绝对主力以及众多名将,张灵甫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营长团长水平的指挥官。
总的来说,历史人物常常被过度简化。对于张灵甫的评价,也存在过于极端的倾向。有些人认为他不值得成为英雄,因为他在历史上有些污点;但也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他完全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庸将”,甚至认为他比不上营长团长。其实,张灵甫在国军中的指挥能力和战术素养在一众将领中是名列前茅的,和胡琏、邱清泉、黄百韬等人不相上下。过度贬低张灵甫的指挥水平,无疑是在拉低与他对阵的粟裕、叶飞、陶勇等铁血战将的战术水平和声誉,这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