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唯一封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子嗣却未受封。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封藩,除了朱标外的八位儿子皆被封为藩王,包括尚在襁褓中的朱檀,年幼未满两个月。此时,有礼部官员提出建议:既然所有皇子都已封王,皇女也应封公主。但朱元璋认为,公主与皇子有所不同,皇女们未来需依附于夫家,过早封公主,反而容易助长她们的骄纵心理。因此,他决定暂时不为女儿们封公主。
直到六年后,朱元璋才为他长女朱镜静册封为明朝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公主——临安公主。朱镜静深得父皇宠爱,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本文将通过史料,详述朱镜静的经历。
一、公主之多,十六岁受封
为何笔者称朱镜静为明朝“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公主”?因为洪武时期的公主身份较为复杂,至少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追封的公主。例如,朱元璋的两位亲姐姐早逝,朱元璋分别追封她们为太原公主和曹国公主。尽管古代皇帝的姐姐通常称为“长公主”,但因这两位是追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主。
第二类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元璋称帝后,只有两位侄女仍在世,一位是朱元璋大哥的女儿,另一位是堂兄的女儿。两人均已成婚,朱元璋封她们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但到了建文时期,建文帝认为她们非太祖直系后嗣,遂将她们改封为郡主。
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如朱镜静,她是朱元璋的亲生女儿。朱元璋一生有42个子女,其中包括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朱镜静是长女,因此也是第一位被封为公主的女儿。根据《临安公主墓志》记载:朱镜静是太祖高皇帝的长女,母亲为孝慈高皇后,生母为成穆贵妃孙氏。她于1360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初十被封为临安公主,年仅十六岁。
二、生母之长女,父皇掌上明珠
朱镜静的生母孙贵妃,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子。朱元璋在位期间,只册封过一位皇后和一位贵妃,而孙贵妃便是其中之一。孙贵妃出生在元朝末年一个书香门第,然而在元末的战乱中,她的父母不幸遇难,年幼的她随哥哥逃难到扬州。后来她被元帅马世熊收养,并最终被朱元璋迎入宫中。朱元璋在见到孙贵妃时,立刻被她的才智与美貌所吸引,于是将其纳为偏房。孙贵妃贤良淑德,为人谦和,言行得体,深得马皇后赞赏。
孙贵妃在宫中多年,连为朱元璋生育了四个孩子,除了朱镜静和朱福宁外,其余两个早夭。朱镜静是她的长女,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女儿,且在她出生之际,正值朱元璋赢得龙湾之战,因此,朱元璋将她视作自己的“福运”。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后,将孙贵妃封为贵妃,并且让她协助马皇后治理后宫。孙贵妃在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马皇后,她对宫中的治理非常得当,使得宫廷秩序井然。
然而,孙贵妃未能亲眼见到女儿被封为公主。洪武七年,孙贵妃因病去世,朱元璋极为伤感,赐予她“成穆”的谥号。孙贵妃去世时,朱镜静年仅十四岁,她痛哭不已,父亲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十分怜爱她,经常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在此之后,朱元璋决定为她寻一位身份显赫的驸马。
三、皇女嫁新贵,福祸交织
朱镜静自小受马皇后和孙贵妃的教导,性格敦厚,行事勤勉,对父母孝顺,对弟妹谦和。洪武九年,朱元璋为她封为临安公主,并选定李祺为她的驸马。李祺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独子,而李善长在朝中地位显赫,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李祺自幼由朱元璋抚养,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镜静和李祺成婚后,夫妻和睦,育有两子。李祺在朝中也深得重用,特别是在应对洪灾时,朱元璋频繁派遣他前往各地进行救灾。婚后的朱镜静,尽管身份尊贵,却依然遵守妇道,相夫教子,家庭生活和谐美满。然而,福祸相依,美好的时光却并不长久。
四、帝王的冷酷,公主的眼泪
朱镜静与李祺的平静生活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三年,当李善长因牵涉“胡惟庸案”而遭遇家族灭门的厄运时,李祺全家也未能幸免。尽管朱元璋对李善长心生怀疑,但他始终未能明确证实李善长参与了谋反。最终,朱元璋决定将李善长全族抄家,李祺虽被饶命,却遭流放至江浦。朱镜静为其父亲求情,但未能改变朱元璋冷酷的决定。最终,她选择与丈夫和儿子一同前往流放地。
李祺被流放后,身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深受朱镜静的照料。尽管如此,李祺在流放地还是不幸去世,享年五十。朱镜静在丈夫去世后,曾向朱棣上奏,请求为李祺恢复名誉,但未获回应。
朱镜静的悲痛持续了多年,直到永乐十九年,她因病去世。朱棣深知她的重要性,为了表示悼念,特命为她举行盛大葬礼,并赦免了她两个儿子的罪行。临安公主朱镜静的去世,也标志着她与李家一段命运交织的历史的终结。
朱镜静的墓地于2018年被发现,尽管墓室被盗,但墓志得以保存。令人惋惜的是,她并未与丈夫李祺合葬,或许是因为李祺的罪行导致了这一悲剧。朱镜静的生命虽有辉煌,但其一生的坎坷与磨难,也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