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奴隶制的时期,还是在封建社会,刑罚始终是统治者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比单纯的思想控制更加直接和有效。与儒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不同,刑罚是一种具体而生动的恐惧,百姓能够亲身感受到这种暴力带来的威慑。而斩首,无疑是其中最为直接、粗暴的一种执行方式。大清朝的最后一位刽子手,曾亲手砍下三百多颗人头,独自一人度过晚年,孤单且凄凉。
大清最后的刽子手
当人们在百度搜索“邓海山”时,会发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条目。一个是起义军的领袖,另一位则是清朝最后的刽子手。两人同名同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位为推翻清朝而战斗,另一位却成为了清廷的工具,执行生死判决。
关于刽子手邓海山的出生年份无法考证,但他生于湖南长沙的贫困农家。家境贫寒,父母既没有文化背景,也无法负担他的学费,年轻时的邓海山只能帮助家里务农。贫困和无望的生活使他很早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和吃苦,而村里的人们也认为他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们总觉得邓海山很“怪”,因为他胆子极大,总是能无畏地面对那些让孩子们害怕的恐怖故事。
在乡村的鬼屋探险中,邓海山是唯一一个能在那些恐怖场景中保持冷静的孩子。这种胆量也让他逐渐在村里出名。其实,在封建社会中,刽子手并非光荣的职业,往往只有贫困孤儿或者没有其他出路的人才会走上这条路。因为这个职业背负着深重的社会污名,不仅如此,社会对刽子手的排斥让他们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圈子。
邓海山最终因为贫困而不得不接受了这个职业,成为了长沙政府的一名刽子手。在那个时代,每个行业都有其传承,刽子手这一职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祖师爷”,比如历史人物樊哙、张飞和魏征等。邓海山必须接受师父的传授,学习行刑的技艺。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参观即将行刑的现场,亲眼见证斩首的过程,以此检验自己对血腥场面的承受能力。邓海山毫不动摇,冷静地看着每一颗人头掉落,这一表现让师父心中对他产生了几分欣赏。
刽子手的修炼
学艺的过程异常艰难。师父为邓海山准备了冬瓜作为练习目标,他需要用大刀精准地斩断标记的地方。冬瓜虽然不值钱,但却是严格的练习工具,师父对邓海山的要求非常苛刻,如果他稍有懈怠,师父便会罚他。而冬瓜本身比人头大,练习得越熟练,之后师父便会让他换成形状更接近人的香瓜,甚至是用香在夜晚练习砍杀。
只有通过了这些层层考验,邓海山才能开始正式练习“斩首”。他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迅速成了一个熟练的刽子手。虽然收入丰厚,但邓海山的师父曾经告诫他,砍到一百颗人头后便应“金盆洗手”,以免给自己带来报应。这个告诫源于古人对“断子绝孙”诅咒的深信不疑,然而邓海山却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财富,什么都能解决。
走向绝路
随着斩首的次数增加,邓海山的内心渐渐变得麻木。每次结束工作后,他都会感到一丝惶恐,甚至会到县衙门请人打自己的屁股,认为这样能驱除晦气、消除冤魂。然而,财富带来的奢靡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满足。尽管他赚了很多钱,他却没有任何其他技能可以支撑自己的未来。最终,由于过度挥霍和生活方式的极端,他开始突破了师父的“99人头”的限制。
根据1925年湖南《大公报》的报道,邓海山一生中行刑的案件超过了二三百起,这让他的手沾满了血腥。然而,1914年民国政府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民国政府的禁令
虽然清朝的法令在辛亥革命后早已废除了“凌迟”与“斩首”,但民国政府仍保留了斩刑这一死刑方式,直到1914年11月27日,民国政府颁布的《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只能通过枪决执行。这一新政令让邓海山的职业几乎结束,他不再有机会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收入。
随着生活逐渐陷入困境,邓海山的过去和他所依赖的“职业”最终没有为他带来安稳的晚年。在年过六十之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后果。由于没有积累任何财富,也没有亲戚朋友的帮助,邓海山选择出家为僧以求度过晚年。然而,他的过去使得寺庙的方丈拒绝接纳他。最终,他落得一个孤独和无助的结局。
邓海山最终于1925年去世,在贫困与孤独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或许他的一生就是对封建王朝压迫与对命运抗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