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发生后,北宋宣告灭亡。虽然康王赵构随后建立了南宋,但南宋与北宋相比,在很多方面显得稍弱。直到1279年,经过激烈的崖山海战后,南宋也走向了灭亡。宋朝虽然一直被后世称为“弱宋”,但它的一个独特特点是: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难“造反”的朝代之一。
在中国古代,攻城战和农民起义频繁是常态,而宋朝自建国至灭亡的三百多年里,共爆发了433次农民起义,然而,即使起义频繁,最终没有任何一起起义能够成功推翻朝廷。在北宋时期,王小波和李顺起义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例子。王小波于公元933年发动起义,率领一支农民军占领了青城和彭山,但他很快在战斗中阵亡。随后,李顺接替了他,继续抗争并于公元934年占领了成都。然而,宋军的反扑很快让起义失败,李顺也在战斗中阵亡,起义军群龙无首,最终在955年被镇压。
到了南宋时期,最为人知的农民起义之一便是方腊起义。公元1120年,方腊在歙县的七贤村聚集了一支庞大的起义军,扬言讨伐当时的权臣朱勔。起义迅速发展,许多百姓响应,攻占了多个州县,起义军的规模一度达到近百万,震慑了东南一带。可是,方腊最终在1121年被俘,起义随之失败。宋朝在其统治期间频繁爆发类似的农民起义,朝廷对此已变得司空见惯,甚至习惯性地应对这些起义,年均发生1.4次农民起义。即便如此,没有一起能够成功颠覆政权。
宋朝的“造反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在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登基称帝。为了防止权力再次落入武将手中,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在961年,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所有武将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确保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维护了政权稳定,但也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随着赵匡胤的去世,继任者并没有具备更强的治国能力,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被进一步坚持,导致其军事力量持续疲弱。宋朝虽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政局面,但在面对契丹等外族时不得不做出妥协,甚至向敌人支付大量赔款。
为了应对朝廷财政压力,宋朝征收了大量的杂税。学者们指出,这些杂税是宋朝衰落的征兆之一。税负沉重,民生困苦,虽然民众多次起义,但由于起义军本身力量薄弱,根本无法与宋朝军队抗衡,最终都未能成功。在这些起义中,尤其是在北宋末期和南宋末期,起义的规模有所扩大,但大多数起义仍然具有地域性,且多因天灾人祸导致局部地区民众困苦而起。
如果宋朝能够更好地平衡“内外”关系,增强地方官员的实际权力,及时解决民众困难,或许能够避免数百次起义的发生。然而,由于统治者过于依赖“内外俱轻”的策略,不重视内部矛盾,导致了频繁的起义。
总的来说,尽管宋朝在军事上不强,国内社会却在文艺和经济领域蓬勃发展,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难“造反”的朝代。正如学者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