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的作战部署在确定之后,由于9兵团司令部设在江界,距离前线的长津湖战场较远。为了确保指挥高效顺畅,及时掌握战局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向司令员宋时轮提出建议,主张自己可以在一线设立前指,直接指挥第一梯队的20军和27军。然而,宋时轮却没有同意。他担心陶勇一直患有胃病,且因秘密进驻朝鲜,后勤保障跟不上,导致陶勇的胃病复发,情况相当严重,疼痛难忍。因此,宋时轮决定让陶勇留在兵团部,由他亲自指挥前线。
宋时轮与陶勇之间意见不合,两人都希望能亲自去一线指挥作战。最终,陶勇的坚持让宋时轮未能如愿,为什么一向性格坚韧、刚毅的宋时轮这次未能战胜陶勇呢?
陶勇首先提出的理由是,作为主帅,宋时轮应该留在“中军帐”而不是前往一线。他认为,宋时轮更适合全面掌控战局,特别是在他需要向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报告战况的情况下。陶勇指出,主帅不能随意离开指挥中心,引用了下象棋的比喻:“没有老帅跑出田字格的,也没有老帅跑过河去的。”陶勇虽然以硬朗的作战风格著称,但这一次,他却显得非常理智且有说服力。
陶勇的第二个理由是,他对20军和27军的了解非常深刻,指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20军是新四军的老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陶勇与这支部队有着许多深入的合作和战斗经验,尤其是和军长叶飞的合作。黄桥决战、车桥战役、天目山反顽战役等战斗中,陶勇和20军的协作都为人称道。而对于27军,虽然陶勇对其了解程度不如20军,但27军的军长彭德清是陶勇的得力部下之一,曾多次共同作战,战斗默契十足。
第三点,陶勇决定不再等待宋时轮的同意,直接行动。在面对紧急的战况和前线的复杂情况时,陶勇毫不犹豫地决定带着参谋人员前往一线。宋时轮虽然坚持不让陶勇去前线,但陶勇的果断决定使得他最终只能“无可奈何”。陶勇的这种敢于承担责任、果断决策的精神,让宋时轮也感到非常钦佩。
整个长津湖战役中,陶勇在前线的指挥和宋时轮在后方的指挥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毛泽东主席对这次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9兵团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完成了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回忆这次战役时,宋时轮对陶勇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表示,9兵团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除了多方面因素外,还有陶勇出色的配合和坚决的执行力,称他为得力助手和指挥经验丰富的“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