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3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终于收到了正在山西前线作战的第5师团团长板垣征四郎的电报。电报中透露,板垣在短短10天内竟然攻下了太原,消息令寺内寿一感到难以置信。难道板垣这个狂妄的家伙真的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
在山西战役爆发之前,寺内和板垣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板垣坚持认为,攻占山西就能掌握华北的战略主动,而寺内对此并不认同。尽管从地理上看,山西的地形复杂且利于兵力部署,但寺内认为,仅凭地形优势并不足以确保胜利。若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指挥者,山西难以长期控制。阎锡山就是一个例子,尽管他在山西统治多年,却始终未能彻底统一山西地区。因此,寺内对板垣的计划表示怀疑,坚决不支持。
寺内认为,当前的战略应当是优先攻占保定和石家庄,接着向南推进,占领开封和郑州,最后沿着平汉线攻占武汉。这一战略计划才是当前最实际的。面对寺内的反对,板垣虽然心有不满,却并未放在心上。毕竟他在东京有后台,尽管寺内没有支持他,板垣仍然绕过华北方面军,直接向日本大本营汇报,并最终获得大本营的支持。
得知此事后,寺内的怒火几乎要喷发。首先,这意味着他的指挥权被削弱,山西战役的指挥权将不再掌握在他手中。其次,板垣越过华北方面军,直接与大本营联系,简直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对于寺内的愤怒,板垣则毫不在意。他认为以第5师团精锐的兵力和装备,在山西必定能够迅速获胜。取得胜利后,他便计划东进与华北方面军汇合,继续南下攻打武汉,这样既不耽误进攻速度,也能确保日军的战略不受影响。
板垣信心十足,并且豪言壮语:“无论面临何种困境,我都必须完成山西作战,攻下山西是我们第5师团的使命。”为了展现决心,板垣还大言不惭地表示,第5师团将在3日内攻占忻口,7日内攻占太原。若未能如期攻下太原,他愿意剖腹谢罪!
板垣的狂妄虽然引人侧目,但他的信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深知阎锡山这位曾是他同学的对手,清楚阎锡山是一个“坐守之虎”,缺乏进取心和实际的战斗魄力。在日军大兵压境时,阎锡山也不会全力投入与日军的决战。此外,板垣在出征之前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将第5师团的后备兵员及时组织起来,以便随时补充。这一做法打破了日军的惯例,保证了第5师团能够保持战斗力和迅速的补给。
板垣甚至认为,如果需要更多兵员,他不打算依照日军传统的“特设师团”来组建新部队,而是直接将预备兵员补充进第5师团,确保该师团始终保持强大实力。事实上,这一做法帮助第5师团快速补充兵力,保持了高效的战斗力。由此,第5师团成为了日军在抗战期间,最常作为先锋部队投入战斗的主力。
然而,板垣并非无所不知,他对敌人的判断出现了误差。阎锡山虽缺乏进攻意图,但当山西的土地受到威胁时,他的反应十分强烈。山西是阎锡山的“根基”,他将全力守住这片土地,任何威胁山西的敌人都将成为他拼死抵抗的对象。在忻口会战中,阎锡山几乎调动了所有主力兵力,包括其嫡系第十四集团军,在卫立煌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抵抗。板垣原本自信的计划变得不再那么稳妥,忻口一役,板垣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如期攻下该地,甚至连10天内攻占忻口的目标也成为了奢望。
板垣对敌人态势的误判还体现在对八路军的低估。板垣曾认为,八路军的装备十分简陋,无法与日军展开有效的阵地战,然而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却让他未曾料到。八路军的部队通过灵活的机动,在敌后展开了一系列精妙的袭击,削弱了第5师团的补给线,使得该师团陷入了严重的物资短缺。板垣此时心急如焚,感到自己的局势越来越艰难。
由于战局日益失控,板垣不得不请求寺内的支援。然而,之前他所做出的豪言壮语,让他无颜直接向寺内求援。所幸板垣并未束手无策,他迅速利用阳明堡机场进行空投补给,但很快,八路军趁机夜袭阳明堡,炸毁了24架飞机,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让板垣的战斗计划陷入绝境。无奈之下,板垣最终低下了曾经骄傲的头,向寺内发出求援请求。
面对板垣的困境,寺内虽然有些幸灾乐祸,但他意识到,第5师团在山西的失败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日军在华北及上海战线的局势。日军战略的全盘部署因此受到了严重干扰,上海战场的日军兵力愈加吃紧,华北的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南下,一旦第5师团被围歼,华北的战略将面临彻底崩溃的风险。
最终,寺内不得不放缓南进步伐,指挥第20师团从西面策应第5师团作战,避免其陷入困境。此举虽有缓解,但却意味着日军的战略计划要推迟近一个月。这一转折不仅影响了日军在华北的战略布局,也让山西战役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