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马超都被描绘成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赢得了“西凉第一勇士”的美誉,几乎无人能够匹敌。曹操曾称他为“不减当年吕布之勇”,这足以体现出他在武力上的非凡地位。那么,如果马超投奔曹操,他在五子良将中会排在什么位置呢?通过分析演义中的相关情节,可以推测出马超可能会排在第二位。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这一结论。
论武力,马超远超五子良将
马超自17岁起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武力,一次便亲手刺死了王方,还生擒了李蒙。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潼关之战,在这场决定性战斗中,马超勇猛异常,单枪匹马与曹操的众多猛将展开激战。首先上阵的是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尽管他顽强抵抗,但仅仅坚持了八九个回合便败下阵来;接下来是张郃,虽然他全力迎战,但最多坚持了二十个回合,也不得不退却;紧随其后的无名将李通,在短短数回合内便被马超刺死。在这一系列战斗中,马超完全掌控了战局,最终指挥全军发起总攻,导致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割须弃袍、仓皇逃窜,最终依赖曹洪的拼死保护才得以脱险。
这一情景让人不禁想起了当年的白马之战。颜良当时斩杀了宋宪和魏续两位曹军大将,而五子良将中的徐晃也仅在颜良的刀下坚持了二十回合便败退。虽然宋宪和魏续并非吕布麾下最为强悍的武将,但在吕布的调教下,也具备了相当的战力。然而,他们依然不敌颜良。
颜良是第一个让曹军将领感到深深恐惧的武将,而马超则是第二个。尽管张郃和徐晃都在五子良将中堪称强者,但他们也未能逃脱马超和颜良的压制。如果将目光转向其他五子良将,如张辽、于禁、乐进等,他们的武力与马超和颜良相比,差距更为显著。张辽和于禁在战场上确实颇有建树,擅长指挥和战术安排,但他们在个人武力上的表现远不及马超。因此,马超的武力远超其他五子良将,几乎是无可匹敌的。
论谋略,马超不及张辽、于禁
如果仅论武力,马超无疑能够排在五子良将的前列,但如果考虑到军事谋略,情况就有所不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指挥官,他的指挥能力常常令敌人陷入困境,屡次带领军队取得辉煌胜利。最著名的便是白狼山之战和逍遥津之战。在白狼山,张辽率领许褚、于禁、徐晃等将领猛冲敌阵,杀敌无数,甚至连敌军主将冒顿也被他斩杀。而在逍遥津之战中,尽管兵力不足,张辽依然凭借出色的战略指挥,以“以攻代守”的战术,带领仅有的八百勇士成功抵挡住孙权的十万大军,保卫了合肥,几乎将孙权的军队击溃。
于禁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不仅严谨治军,还在关键时刻指挥七军驰援樊城,为曹军立下赫赫战功。尽管在与关羽的交锋中失败,但不能因此否定他在指挥上的才能。
然而,与张辽和于禁相比,马超的军事指挥显得逊色不少。尽管他在战争中曾指挥大军与曹军交战,并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总体而言,他的指挥能力显得平庸,缺乏出色的战略眼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马超因曹操的反间计,与自己的叔父韩遂发生了矛盾,导致两人反目成仇。曹操通过一封改动过的信件,成功引起了马超的怀疑,最终使两人内斗。尽管马超斩杀了韩遂的部将,但在最后依然被曹军击败,带着庞德、马岱等仅剩的三十骑艰难逃脱。
在汉中之战中,马超的表现依然未能令人满意。他虽然指挥部队进攻,但由于指挥失误,先锋吴兰被曹洪击败,部将任夔也在战斗中阵亡。马超的战术十分保守,没有主动出击,最终只能固守防线,未能为战局带来任何突破。
因此,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马超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张辽和于禁相提并论。
结语
从武力来看,马超远超五子良将中的其他人,他击败了于禁、张郃等实力强悍的将领,证明了他在个人武力方面的无可匹敌。而在谋略方面,马超则远不如张辽和于禁。虽然他曾在战斗中指挥军队取得一些胜利,但整体表现平平,且缺乏顶尖的战略眼光。
因此,在五子良将的评选中,谋略通常比武力更加重要。张辽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五子良将中排名第一;于禁则凭借良好的指挥能力排在马超之前,而马超则位列第二,紧随张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