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男人如何扎辫子?七张照片带您了解真相!别被清宫剧误导了!
清朝自从入关之后,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颁布了一项名为“剃发令”的政策,强迫汉族、蒙古族以及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改变发型,迎合满族的风俗。但是,面对这样的强制措施,汉族人民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导致了“剃发令”的第一次施行被迅速废止。然而到了顺治二年,清军进驻江南后,多尔衮再度下达了这一命令,规定在十日内必须剃发,并提出了颇具震慑力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尽管如此,众多汉人宁死不屈,竭力抵抗剃发的命令。对于他们而言,自古以来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箴言存在,剃发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改变,更是对祖辈文化和孝道的重大背弃。此外,一旦剃去头发,也就意味着正式向清朝投降。为了坚持汉人的节操,众多勇敢无畏的汉人在剃发令下境遇惨烈,如“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惨案中,便有无数英勇的士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尽管汉族人民的反抗忠诚且激烈,但清政府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却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落实,而且对清朝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实践有助益,形成了鲜明的社会秩序至今仍有影响。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就与当年的剃发令息息相关。由于无法明面上抵抗,只能在暗中表达不满,因此在正月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尽量保留头发的完整状态。而“死舅”与“思旧”谐音,恰恰折射出对旧国的深切怀念与思念。
虽然辫子是留了下来,但如何扎好辫子和保持干净却成了一项不小的挑战。那么在清朝时期,男人是如何打理自己的辫子的呢?辫子的扎制本来是女性的责任,男人往往难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如果有妻子的话倒还好,妻子可以帮忙打理;而单身的男子,想要束起辫子可真是棘手。这种局面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剃头业(在清朝之前,由于成年汉人不可剃发,所以这一行业并不存在)。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挑着一根扁担,一头装着火罐并加热水,另一头则是小柜子,箱内收藏着各种精巧的理发工具。剃头匠的工作不仅仅是剃发,他们还需掌握扎辫子、梳理、刮脸、清洁眼部及提供按摩等技能。那些无法自己扎辫子或没有时间去编辫子的人,只能耐心等待剃头匠的前来。
此外,留辫子还涉及到一个重大的卫生问题。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条件去频繁洗头,因为繁重的日常工作就足以占去他们所有的时间,几乎没有空闲去打理自己的辫子,许多人甚至一两个月都不洗头发也屡见不鲜。更别提如果辫子散开洗了之后,又得寻找人来给其重新编好,麻烦得很。在劳动时,辫子也常常成为一种障碍,因此百姓们通常选择把辫子盘在头顶或缠绕在脖颈上,导致辫子总显得凌乱不堪,犹如一团草一样。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普通百姓难以维持良好的形象,这也是他们在外观上的一种邋遢表现的重要原因。
即使对于当官的人来说,保持个人卫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维护官员的清洁与形象,朝廷每隔十天便会放一次假,旨在让这些官员能回家清理卫生。想象一下,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到上朝时,那岂不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在电视剧中,清朝人展现的辫子通常是光鲜亮丽的,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那些富有显赫家世的人家可能会在头发上涂抹油脂,但普通百姓别说是涂抹油了,能够把辫子扎好就算是万幸。所以,虽然清宫剧可以作为娱乐观看,但我们切勿相信其中描绘的真实历史,毕竟真实的过去往往与戏剧化的情节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