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葛亮首次见到刘备时,刘备正面临艰难的困境。诸葛亮随即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了一幅恢复汉室的宏伟蓝图,并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的战略蓝图首先建议夺取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作为建立稳定根据地的基础。他提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并且借此为根基,静待“天下有变”的机会。一旦时机到来,便可出兵北伐,完成复兴汉室的伟业。
《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思想便是“天下有变”,这一战略意图强调抓住时机,通过以弱敌强的方式进行北伐,迎接复兴汉室的重大机会。显然,这需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最理想的情况便是北方发生动乱,或者局势发生其他剧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刘备集团最为强盛之时,东吴却突然发动对荆州的偷袭,这一行动让刘备失去了荆州和益州,等于是丧失了半壁江山。北方的动乱并未如预期而来,刘备集团却因失去重要领土而受到沉重打击,错失了原本可以北伐的有利时机。
尽管如此,在刘备去世后,蜀汉虽然仅剩益州这块土地,诸葛亮仍然依照《隆中对》所设定的战略,继续带领蜀汉努力前行,力图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然而,原计划中的“两路并进”的北伐战略已经变为单纯依赖一条战线的北伐,这无疑使得局势变得更加艰难。
当然,原计划的两路北伐本就依赖“天下有变”这一关键时机,而一旦变成单一路线的北伐,挑战就变得更加严峻。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即便诸葛亮竭尽全力,最终也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愿望。在五丈原的那段岁月里,诸葛亮站在栏杆前,眺望远方,内心充满遗憾,最终在这里饮恨终老。
不过,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到姜维最后一次北伐的几十年间,蜀汉确实经历了几次潜在的“天下有变”的机会。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立即在次年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显露出北伐的雄心。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事变,虽然蜀汉由费祎和姜维共同掌权,但实质上,权力掌握在费祎手中,而费祎并不支持大规模北伐。
在公元251年至258年间,魏国爆发了反司马氏的淮南三叛,东吴也卷入其中。此时,费祎被刺杀,姜维成为了蜀汉的军事主帅。他趁魏国国内动荡之际,试图多次出兵北伐,但每次都被邓艾挫败,未能成功。
尽管经历了三次“天下有变”的战略机遇,蜀汉的北伐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这并非缺乏时机,而是因为蜀汉的实力与魏国相差甚远,魏国即便没有全力以赴,也能轻松制止蜀汉的北伐。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回顾这一历史进程,都会不禁感慨。如果原本的两路北伐计划能够成功实施,成功的几率无疑会大大提高,但这样的机会始终未能实现。
按照史实的时间线,蜀汉最有可能在公元220年实现北伐的战略窗口。那一年,曹操去世,曹丕篡位,汉室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那时刘备尚未称帝,依然可以以“营救汉献帝”为名发动北伐,甚至可能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这一机会错失。在这个战略窗口期的前一年,关羽发动了对襄樊的攻势,却未能成功,反倒被东吴趁机偷袭,导致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不仅实力大减,而且刘备未能集中精力北伐,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蜀汉的力量再度受到重创。
关羽的北伐原本是个适当的时机,尤其是在曹操刚刚结束汉中之战,体力不支,而东吴也在牵制曹操的力量之际,关羽本应趁势而起。然而,由于未能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导致东吴与曹魏联合,使得关羽在两面夹击的困境中最终失败。
事实上,关羽的北伐并非最佳时机。虽然敌人暂时处于被牵制的状态,但局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关羽则没有得到益州的支持。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汉中之战,已经无法支援关羽,而曹操能够联合东吴,加速派兵反击,关羽最终孤军作战,败局早已注定。
若关羽能够稍作等待,直到曹操去世,那么刘备集团的战略窗口将真正到来。曹操去世后,刘备迅速派遣使者与孙权结盟,曹丕篡位时,刘备将有机会以汉献帝之名发动北伐。此时,北方的汉室支持力量依然存在,刘备若以此为名,可能获得北方士族的支持,形成内外夹击的有利局面。
曹丕篡位时,刘备集团的力量已经得到恢复,正是实施“两路出击”战略的最佳时机。如果关羽能够忍耐,刘备集团有可能在这一战略窗口期内成功北伐,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
关羽因急于求成,错失了刘备集团的最佳北伐时机,最终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希望彻底破灭。这一切,不禁让人唏嘘。
大家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