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常常引起许多争议,许多人对于这些排名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典韦排在第三位,尽管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斗力极强,但他的早逝让人感到遗憾。毕竟,他并未有机会在战场上击败或斩杀任何一位声名显赫的敌将。相比之下,关羽凭借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战绩,不论是在武力还是智谋方面,都远远超越典韦。典韦的战斗力可以与许褚和徐晃相提并论,但与关羽这种顶尖武将相比,差距则显得较为明显。
此外,马超排在张飞之前的排名也让人难以接受。尽管许褚与马超曾在长达二百三十回合的较量中未曾败北,但张飞却在短短数回合内,凭一矛就将马超挑落。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因为许褚醉酒失误,而是因为在与张飞的单挑中,许褚已经作战了四五个小时,并且当时骑马持刀,毫无醉态。他甚至率先带领军队进军,威武雄壮,丝毫看不出有醉意。
在下邳的土山之战中,徐晃与许褚联手围堵关羽,尽管他们联合起来,也未能阻止关羽成功突围。反而,在青龙偃月刀的威胁下,徐晃和许褚两人不由自主地抱头逃窜。若不是夏侯惇紧追不放,关羽本已成功突围。因此,从武力和智谋来看,马超与张飞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从三国二十四将的武功战绩来排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一个更能被广泛接受的话题,那就是谁是最具智谋的将领,或者谁是最擅长运用计谋的那位。历史上,许多武将都以谋略见长。诸葛亮曾说过:“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与谋略对于一个将领的重要性。
在宋朝之前,文武并无明显的界限,特别是宋代,许多军事谋士也具备了强大的武力。从刘备集团的职官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例如庞统、诸葛亮、法正、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等,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拥有卓越才华,还在谋略方面展现出了非凡智慧。这种“文官”出将军、武将能用计的风气,在三国时期尤为突出。
若要说三国时期专职武将中最擅长使用计谋的,张飞无疑是名列前茅。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弟子姜维在这一点上显得逊色许多。姜维的九伐中原虽然屡次尝试,但从未获得成功。尽管姜维在军事上具备一定才能,但与诸葛亮相比,他的谋略显得过于青涩。即便如此,姜维的武功仍然相当出色,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也有更多机会在蜀国担任指挥职务。但他的智谋和战力始终无法与前辈们相提并论。
姜维的战绩在当时评价中不高,陈寿曾评价他“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虽然这评价略显苛刻,但也揭示了姜维的困境。姜维虽有亮眼的表现,比如识破诸葛亮的计策,或在与赵云交战时未被击败,但他总缺乏战略眼光和出众的领导才能。
在三国二十四将中,除了那些仅凭武力未展现出谋略的将领,还有一些武将因智慧和谋略而名声远扬。魏延、张郃、黄忠等人都以巧妙的计谋和精准的战术闻名于世。尤其是魏延,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备受争议,但也无疑是一次别出心裁的计策。作为一名武将,能够提出这样的奇谋,本身也显示了不凡的智慧。
总体来说,三国时期的武将不仅仅依靠单纯的武力,谋略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张飞、关羽、魏延等名将的智慧与勇武使他们成为三国时期的智勇双全之将。而姜维虽然具备一定的智慧和潜力,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始终无法超越前辈。因此,三国中的智谋之争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