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元璋的能力在历史上显得比他的子孙强大一些,但实际上他的局限性也并不明显。一个能够维持军队的皇帝,往往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的挑战。朱元璋常常自诩为白手起家的成功者,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和他的兄弟们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的生存都是在拼搏求生的情况下艰难度日。参与农民起义其实并不复杂,生存本能驱使他们只需确保口中有饭,免于饿死即可。
在随军作战中,他们不仅能获得基本的粮食,有时还可以有意外的收获。尽管在攻陷城市后,他们不太会对普通百姓施以暴行,但那些富裕的地主则常常成为他们的猎物。对他们来说,洗劫这些富户以充实军需已是寻常之事。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一些富豪和地主甚至不得不向入侵者妥协,比如江南的巨富沈万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危机时刻选择照顾自己的利益。
然而,对于百姓来说,即便是官军的行为也不能显得太过张扬。尤其在明末时期,战事频繁的地区几乎满目疮痍,老百姓只是剩下了一些破旧的衣物和破碎的家园。而真正的富者往往是各地的地主或是藩王,被认为是最富有的群体。然而,官军对此是忌惮的,毕竟这些地方权贵是崇祯统治的基石,除非崇祯想要像大顺或大西政权那样对抗老制度。
在明朝末年,崇祯一心惦记的除了金钱还是金钱。他的军队尽管是名义上的官军,却一直依赖于饷银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加上当时的明军实力疲弱,频频遭遇抢劫的局面,使得他们更是无力反击。面对强大的后金军,他们不仅打不过,连自家的农民军也屡屡败北,因此明军的穷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最终受到最大的损害的,还是那些无辜的百姓。虽然他们成为了抢劫的对象,但官军却不敢公然行凶。在明末,随着战乱加剧,土地大量荒废,百姓手中的财物几乎所剩无几。而真正的富豪,多数是地方的藩王或是与他们有关系的土豪,因此明末的官军即便有强烈的掠夺意图,却也没有合适的目标可供抢夺。崇祯无钱的原因,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局面造成的。这也体现了崇祯与朱元璋的根本差异,正如那句谚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崇祯时期的大明,显然已经陷入了难以用金钱来解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