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总督——清朝封疆大吏
闽浙总督,正式的官职名称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最高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督不仅管理着福建和浙江的军民事务,还肩负着重要的地方治理责任。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朝设立了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台湾省便归闽浙总督管辖。从此,闽浙总督的职权范围扩大至福建、浙江及台湾三省,掌控着三省的军政事务。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的官员们普遍选择了通过谈判谋取和平,试图保住自己的地位与荣华富贵,鲜有决心为国家英勇奋战、恢复山河的志向,甚至更不愿殉国。但历史总有例外,在这动荡的时代,曾有一位封疆大吏选择为清朝殉国,他便是末任闽浙总督——松寿。
01 末代闽浙总督——松寿的崛起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身为八旗子弟的他,并没有走科举道路,而是以荫生的身份进入工部,成为一名笔帖式官员。笔帖式的主要职责是将满文翻译成汉文或反之,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政治职责,地位非同寻常。松寿在这一岗位上展现出极高的才干,迅速升迁。在清朝时期,许多著名的官员和将领如达海、额尔德尼等人,都是从笔帖式起步的。松寿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便晋升为工部郎中。
在京城担任郎中数年后,松寿有机会外调,先后担任陕西督粮道等职务,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他已晋升为山东按察使,掌管司法、监察及驿传事务。随后,松寿的仕途一路攀升,历任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逐步成为清朝政坛的重要人物。
在担任热河都统时,松寿提出了续修矿章、改革地方政务、军政、教育等一系列务实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由于才识过人,松寿被慈禧太后赏识,并在光绪三十年(1901年)被召入京担任兵部尚书。随后,他还被调任为工部尚书。然而,松寿的京官生涯并不长久,仅两年后便被外放,先后担任察哈尔都统、闽浙总督等职务。最终,松寿在1911年接任闽浙总督,迈入了官场生涯的巅峰阶段。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他未曾料到自己会为清朝的命运作出如此沉重的牺牲。
02 顽抗革命——松寿的坚持与血腥镇压
在松寿主政期间,除了大力推动所谓的“新政”,他还全力镇压革命运动。许多革命志士,像秋瑾等人,都在他的领导下遭到追捕和杀害,松寿因此背上了血腥的罪名。然而,他的残酷政策并未能够扑灭革命的火种。
武昌起义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彭寿松已经在福州展开了活跃的地下活动。他通过与哥老会的关系及对湘军的影响,联合了一些驻防的新军。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彭寿松得到了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的支持,决定模仿武昌起义,在1911年11月12日发起福州起义。
在起义前,松寿早已得到风声,得知革命党人将在福州发动起义。福建谘议局的议员们劝告他顺应潮流,体面交出政权,但松寿拒绝了这一建议。作为一位忠诚的满洲子弟,松寿的保皇思想根深蒂固,他无法接受革命军的挑战,决心与他们展开殊死搏斗。他指挥福州驻军,集中力量进行防守。
清朝对福州驻军的军事改革,将精锐部队与新式武器结合,训练出了“捷胜营”,这些新军装备了德国造的毛瑟枪,战斗力十分强悍。在满族“杀汉团”的支持下,松寿的军队阵容愈发强大,总兵力达到1700余人,足以与革命军抗衡。
03 兵败自尽——松寿的最后时刻与遗荣
面对革命军的进攻,松寿的八旗兵并未轻易溃败,反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局势迅速朝着对革命军有利的方向发展。随着清军的伤亡不断增加,松寿不得不向革命军求和,打出白旗。
当松寿意识到大势已去,他决定自尽以示忠诚。1911年11月9日,他在盐道前的画店吞金自杀,年仅63岁。松寿的死讯传到北京后,清廷虽然已经摇摇欲坠,却仍然下令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封为二等轻车都尉,谥号“忠节”。然而,尽管松寿忠诚勇敢,他的壮烈牺牲未能影响到清朝的命运。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一位清朝的大臣能够像松寿一样,为了国家殉国。清朝灭亡前,士气低迷的高官们更关注自保,松寿的英勇和忠诚已成为历史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