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精于权术(二)
宋高宗即位之初,他曾任命抗金派的李纲为宰相,并让宗泽担任东京留守,组织军民联合抗金。然而,高宗与其父亲及兄长们一样,对于金军的侵略充满恐惧,他更关心的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皇位,于是选择通过和谈来避免正面冲突。
然而,没过多久,高宗便罢免了李纲,改用投降派的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一改变导致了宋军防线的后撤,从原本的黄河一线退至淮河、汉水、长江一线,极大地改变了抗金的局势。金兵趁机分兵三路,迅速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内占领了从秦州到青州的大面积地区。高宗否定了张浚提出的“在建康设立权都,逐步恢复失地”的建议,选择逃亡至临安,并放弃了原先的防守计划。宗泽坚持希望高宗回到汴京主持大局,甚至亲自上书劝进,但高宗对这些建议不为所动,始终选择偏安一隅。
在金军不断逼近的压力下,高宗自建炎元年起,屡次逃亡,足迹遍布东南沿海的各地。他曾有一次逃至温州海面,直到金兵因不擅长水战被迫撤退,才得以返回杭州。
赵构继位后,迅速运用权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附会“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来宣示自己为天命所归
据说,赵构在黄河北岸曾被金兵追击,情况十分危急。仅剩下他一人骑马逃亡,身后忠臣李马舍命相救,成功将赵构背至河边并渡河。赵构担心李马会揭露事情真相,于是秘密将其毒哑,之后不久便将李马杀害。为了自己能够彰显“天命”,赵构捏造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据传说,赵构在梦中曾听到有人告知:“速起上马,追兵将至。”他惊醒后环顾四周,果然有一匹马站在旁边,随即骑马逃脱,马脚僵硬,终于以泥马为名,完美演绎了这一传说。清朝的史学家总结此事时指出,这一故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神话手段鼓舞民心,向百姓宣告赵构的统治是天命所归。
二、通过手段笼络人心
在赵构担任大元帅期间,他运用书信和私人信件与部属及宗亲维系关系。为了激励士气,他写信给宗泽,称“今日之事,非左右戮力,造次在念,恐不能济”,并自称为“中兴之责”。他还以大元帅府的名义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官员不要奉行假赦,鼓励他们支持王室,关心百姓。赵构通过这些措施,不仅维护了权力,还为自己日后即位后的大赦和奖励做了铺垫。
他更是不断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君主,在《受天命登基之册文》中,他写道:“臣构敢昭告昊天上帝:金人内侵,二帝北狩,宗社无所依托……臣构奉天命以总六师,冀清京邑,复两宫,而百辟卿士,万邦黎献……”这段文字强调了他继承大统的合法性,以及自己深受天命的庇佑。
三、加强对宗室的防范
尽管高宗的君位本应稳固,但他却始终心怀不安。因为他的继位并非完全合法,更多是通过机缘巧合获得的,这使得他对有实力的宗室或武将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尤其是宗室成员,往往被认为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而这些人也是他最害怕的威胁之一。
例如,宗室赵叔向在靖康和建炎年间,曾策动叛乱,试图通过起义来取代高宗。虽然他最终归向朝廷,但高宗依然不放心。叔向的部下将其叛乱的计划透露给高宗,高宗随即派兵将其捕杀。此外,信王赵榛也曾在北迁途中策划起义,与当地民众联合反抗王朝,但最终未能得到外援。高宗通过一系列的打压和暗中监视,使得这些威胁都未能成形。
高宗不仅对亲近的宗室感到威胁,连与他关系较好的亲信也时常遭到疑虑和防范,这种无时无刻不处于警惕状态的皇帝,也显现出他对自己权位的深深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