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太宗赵光义到底有没有杀宋太祖?深度解析千古疑案背后的故事
创始人
2025-09-11 03:31:58
0

这是一起具有历史争议的案件,也被称为“烛影斧声”。这一事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寿将“烛影斧声”一词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随后这一案件被解释为谋杀案的观点开始在后世流传,并且引发了数百年的讨论与争议,至今仍未得出定论。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史料进行推测。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历史事件。(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案发经过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11月14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因病重深感时日不多,于是召见了晋王赵光义进入宫中,并在摒退左右侍卫后进行了私密的商议。在此期间,有人曾从远处看到宫内的烛光,见到赵光义时而起身离席,似乎有些躲避,又听到有声音传来,似乎是太祖用斧头敲击地面,边喊着“好好做”(不同记载的内容略有不同,但含义相近)。

就在这时,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随后命令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进宫,但令她惊讶的是,王继恩却带回了晋王赵光义。见到赵光义而非赵德芳,皇后心生疑虑,急忙对赵光义说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这里的“官家”指的就是宋朝皇帝。赵光义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随即,他继位为帝,史称宋太宗,并改元太平兴国。

动机的探讨

要理解这一案件,我们得从宋太祖的建隆二年(961年)说起。当时,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与赵普订下“金匮之盟”,规定自己百年后由弟弟赵光义继位,再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太祖之长子)。这一盟约的存在一直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对于是否是三传还是二传存在争议。同时,也有历史记载表明,赵光义确实可能是赵匡胤所指定的继承人。

事实上,赵光义并非毫无继位动机。时任宰相的赵普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父死子继,导致赵普于973年被罢免。而赵光义在同年9月被封为晋王,显然符合皇储身份,并且他也掌握了实权。相比之下,赵德昭和赵德芳当时只是名义上的节度使和防御使,毫无实权且未曾参与朝政。因此,可以推测,赵光义很可能是赵匡胤事先安排的继任者。

如果赵光义真是赵匡胤所定的继承人,那么他显然不应有杀害太祖的动机。反倒是当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要求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的举动反而更加显得蹊跷。

时间上的争议

是否存在作案的时间差异,也是这一案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关于赵光义是否在宫中,史料的记载不一,有两种主要观点:

1. 有作案时间:有学者指出,《续湘山野录》记载“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赵光义那晚便留在宫中,从而有了作案的时间。这一观点也被蔡东藩和李逸侯等人在其作品中引用。

2. 没有作案时间: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明确表示,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赵光义在得知太祖去世的消息后,犹豫不决,甚至一度不敢行动。如果这个记载属实,则意味着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因此没有作案的时间。

然而,《宋史纪事本末》对赵光义是否在宫中的问题并未作出明确记载,只提到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两人商议,随后赵匡胤去世。

谋杀说的疑点

尽管谋杀说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但其中也存在不少疑点。以下是我认为的几大可疑之处:

1. 赵光义当夜不该留宿宫中:根据宋代的宫廷制度,除非是皇帝或未出阁的皇子,其他男子是不能在宫中过夜的。因此,赵光义若留宿宫中,这本身就值得怀疑。

2. 为何仅召赵光义而不召大臣: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具体对话内容,但从史料来看,赵匡胤似乎在交代后事,要求赵光义“好好做”。如果赵匡胤真正打算传位给赵德昭或赵德芳,为什么不召见顾命大臣,而只召赵光义?

3. 赵匡胤为何不培养儿子:赵匡胤若打算换继承人,为什么不提前培养赵德昭或赵德芳,甚至为他们积累足够的政治支持?毕竟,赵匡胤有足够的时间为继承问题做出准备,但他的两个儿子在他去世时并未参与实际政治事务。

如果谋杀罪名成立,那么赵匡胤无疑在做事上犯下了严重错误:他不仅让赵光义留在了宫中,而且未能提前做好继承准备。

事件还原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赵光义的继位虽然引发了质疑,但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可以尝试还原事情的始末:

在赵匡胤的病重之际,他召赵光义入宫交代后事,并将周围侍卫遣散,以确保这些事情的私密性。赵匡胤或许因大宋尚未稳固,心中不安,于是高声叮嘱赵光义要“好好做”。两兄弟商议完毕后,赵光义返回府中,未料次日赵匡胤突然去世。

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后,想将皇位传给赵德芳。但王继恩察觉到事情的敏感性,未依照皇后的旨意去召赵德芳,而是去请赵光义进宫。在赵光义到宫后,宋皇后心生震惊,但事已至此,已无法更改局面,最终只能无奈地将皇位托付给赵光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光义的继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这一切也充满了不确定与复杂的因素,留给后人深深的疑问。

题外话

无论正史还是文人笔记,都没有明确怀疑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而谋杀论直到南宋孝宗时期才首次出现。再到明朝末年,关于“烛影斧声”的谋杀案猜测才愈加流行,距赵匡胤去世已有600多年之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谷... 侵华日军将领谷口吴朗少将,曾以第一零九师团第118旅团步兵第119联队长、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附、独立混...
原创 “... 1935年秋,川西松岗镇的密林中,一支红军队伍正在执行处决“叛徒”的命令。被捆绑的青年忽然仰头大笑,...
原创 清... 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慈禧太后及其身边的太监多次被提及,这些身处宫廷深处、忙碌奔走的太监,成为...
原创 “... 自古以来,蒙古人一直占据着草原的主导地位,长期控制着中国北部的辽阔草原与沙漠地区,军事力量与汉族不相...
原创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到三国,我们常会想起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充满了各类人物。其...
原创 诸... 历史分类:比较历史人物的传说与真实成就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刘伯温这两位杰出的人物常常被拿来...
原创 诸... 刘备的早年生活毫无疑问是体验了诸多波折与磨难,直到诸葛亮为他献计策,这才真正开启了他征战四方的征途。...
原创 从... 自古以来,中国有一句广为传颂的格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思想根植在中国人...
原创 五...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如果一句“鸡肋”就能引发曹军的大规模撤退,并因此导致对西羌的压制松动,最终让羯、氐...
原创 为... 长城最关键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游牧民族失去马匹的优势。 是的,你没看错,长城的核心作用正是切断游牧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