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精于权术(一)
高宗的性格形成与他在两宋之交经历的几次深刻惊吓密切相关。钦宗即位后,金兵逼近京城,要求朝廷派出宗室和大臣作为人质。当时,赵构作为康王,自告奋勇地请求前往金营,与张邦昌一道赴金营,成为囚徒。尽管被拘禁在敌军营地之内,赵构依然能与众人谈笑风生,举止如常,这一举动让不少学者认为,高宗身为皇族后代,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却未曾深谙世事,反而有些单纯和天真。
然而,赵构在金兵的压迫下,尽管表面上保持冷静,内心却深深感受到了恐惧。面对金兵的强悍和威胁,他不敢与敌人展开正面冲突,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逃跑,稍微平静下来后,他便派遣使臣前往金朝求和,而非选择以战报仇。这种选择显然表明他对战事的回避,也折射出他缺乏足够的抗争精神。这次派使出使金国的行动最后也被肃王所取代,这可以说是高宗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此后,金兵与肃王撤退,赵构从困境中脱身。
赵构,名赵构,字德基,生于1107年,去世于1187年,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钦宗的弟弟。在北宋灭亡后,赵构逃至南方,最终在南京称帝,拒绝接受主战派的抗金提案,选择继续南逃并在临安定都,建立了南宋政权,开始了长达36年的统治。高宗在位期间,虽然勉力依赖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抗金军入侵,却也大力扶持主和派的秦桧,最终采取了屈辱的和平政策,割地纳贡、称臣求和,甚至杀害了忠臣岳飞。绍兴三十二年,他让位给孝宗,自称太上皇,直到去世。
高宗的书法非常出色,风格接近其父徽宗,他还著有《翰墨志》。在太上皇位上,他于81岁时去世,葬于永思陵。高宗去世后,原本有意追尊他为“世祖”,但由于汉世祖刘秀的父亲南顿君未曾被封帝,且考虑到高宗父徽宗庙号仅为“宗”,为避免将来的祭祀仪式尴尬,最终决定仍称其为“高宗”。
当时,许多人将高宗视为中兴之主。然而,我认为高宗的所谓“中兴”并不足为提,放在众多历史中的“中兴之主”中,他的成就其实并不显赫。
然而,金军再次南侵时,钦宗再次派赵构前去金国议和。途中,在磁州,赵构看到刑部尚书王云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震惊不已。这一幕深深刺痛了赵构的心灵,若他继续前行,恐怕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因此,他决定在磁州停留,静观事态变化,未再前往金营。这一事件给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对百姓的恐惧感增强,尤其是对河北地区的义军以及百姓自发组织的军队缺乏信任。这也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治国理政。
当时,钦宗派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命令他前来支援开封。然而,赵构接到命令时,开封已经沦陷,因此他并未前往支援,而是选择了逃亡。作为徽宗唯一未被金兵抓住的儿子,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被部下推举称帝。经过一番做作的推辞,他最终成为了宋朝第十位皇帝,并改年号为“建炎”。不久之后,他将都城迁至扬州。
然而,在扬州时,高宗再次遭遇了金兵的突袭。在逃亡过程中,由于极度惊恐,他失去了生育能力。逃亡的马不停蹄,赵构最终一路逃至杭州。在杭州时,苗刘之变爆发。起因是军队对高宗手下宦官的暴行不满,掌握杭州兵权的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逼迫高宗退位,立其三岁的儿子为新帝,孟太后临朝主持政务,并将高宗的宦官一一处置。
尽管韩世忠迅速平定了叛乱,但对于赵构来说,这场变故几乎让他丧命,同时也令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关于此事,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高宗并未察觉自己已失去生育能力,于是听从张浚的建议,命人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