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常有一句戏言:“智商打击”。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中国历史的种种“离谱言论”不断涌现,令人咋舌。令人不解的是,近些年来,连那些不研究史学的外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提出质疑。就像一位加拿大籍的华裔理工博士林炎平,曾在一次演讲中大胆宣称,郑和下西洋完全是一个骗局。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广泛关注与议论。
当时,听众们听完他的“论据”后,纷纷感到哑口无言,忍不住大笑,觉得这简直就是“正经胡说八道”。许多人立即站起来,用流利且严厉的语言反驳他。那么,林炎平为何会如此质疑郑和的历史事迹呢?他又提出了哪些论据,而现场的学者们又是如何予以反驳的?
我们先来看看,林炎平并非一位完全不了解史学的人。毕竟,想要推翻郑和下西洋这种在中国历史课本上赫赫有名的事件,他不可能仅凭一句“我觉得”就轻描淡写地否定掉。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林炎平特意引用了史料进行论证,但他所引用的资料,反而暴露了他对历史研究的浅薄与片面。
首先,林炎平提出质疑郑和所用“宝船”的真实性。根据《明史》记载,这艘宝船的长度为四十四丈,宽度十八丈,给人一种巨大的印象。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尺寸相当于一艘排水量接近两万吨的船,甚至比现代的055型驱逐舰还要庞大。更夸张的是,这是一艘木质船。林炎平作为理工科博士,以他对数字的敏感性坚信,这样巨大的木船不可能在明朝建造出来,甚至今天也几乎无法制造出来,因为木材不可能承受如此庞大的重量与压力。
接着,他提出的第二个论据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极为稀少,只有《明史》中有所涉及,其他正史几乎没有记载。林炎平认为,这表明郑和的船队并未真的下西洋,所谓的史料只能视作虚构,而非真实记录。他甚至提到,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种小说中的内容,不值得当真。他还提到明代大船普遍是平底船,这种船型容易受到风浪的影响,无法进行长途深海航行,因此无法支持郑和的远洋航行。
针对这些言论,学过历史的人纷纷指出,林炎平的“证据”既偏颇又不完整。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首先,我们来看宝船尺寸的问题。的确,《明史》对宝船的尺寸描述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郑和的船队并不存在。许多史学家对《明史》中的“大船”尺寸提出质疑,认为这可能是照搬了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夸大描述。
但这种疑虑并没有阻止后来的学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1999年,学者们从《天妃经》卷首插图中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这些插图显示郑和船队所用的船型是适合远洋航行的尖底船,而非早期学者所认为的平底船。此外,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显示,福建地区也参与了宝船的建造,不仅仅是南京。而且,为了支持郑和的航行,明朝全国各地的造船工匠都被调集到南京协作,这也表明郑和的船队不仅拥有先进的建造技术,而且船只类型多样。
至于宝船的排水量问题,学者们也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早在1936年,学者郑鹤声在南京静海寺发现的石碑上记载了宝船的尺寸,这一尺寸与现代计算结果较为一致,约为1200吨,而非先前所称的几万吨。尽管有学者坚持“大船论”,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郑和船队完全有可能使用较小的船只进行远洋航行。
总的来说,林炎平提出的质疑,无法经得起学界的严格考证。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虽然存在不完全的记载,但通过多方面的实物证据与文献记录,我们依然能够重建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例如,斯里兰卡出土的石碑明确记载了郑和航行的具体年份,这一实物证据足以驳斥林炎平的主张。
另外,郑和的事迹也得到了其他地区的证实。在明梁庄王墓中发现的“永乐十七年”的金牌,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地区的郑和足迹,以及郑和带回的“麒麟”——长颈鹿,这些实物证据无一不表明郑和确实曾下西洋。与此相对,林炎平的质疑显得单薄且苍白。
林炎平的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友们纷纷提出了各种证据,对他的言辞进行了强力反击。林炎平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只得选择沉默,而互联网的记忆则将这一事件永久保留。林炎平的言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那些自以为是的“历史批判者”,往往缺乏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凭借片面知识轻率发表意见,最终只能“被打脸”而无力辩驳。
这也反映了某些人在历史研究中的心态,他们往往依赖于通俗的历史读物,而缺乏对原始资料的深刻理解。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家”往往还会借着在其他领域的权威地位,自信满满地质疑历史,忽视了对历史研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