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位和爵位普遍实行世袭制度,但这种世袭需皇帝的明确许可。然而在三国时期,东吴实行了一种独特的体制,令统兵的将领在去世后,其后代或兄弟可继承其所统军队,并继续担任军中将领,这就是世袭领兵制度。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对兵权极为重视,那东吴为何选择放手让将领世代掌握兵权呢?
一、世代领兵的实践
关于世袭领兵的具体实例,史书中有很多记载。举个例子,东吴的大将蒋钦,他官职达到右护军。219年,他指挥水军成功偷袭荆州,回家的路上却因病去世。根据惯例,孙权随即将蒋钦之子蒋壹封为宣城侯,并允许他继续掌管父亲的军队。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蒋壹展现出的军事才能,成功地率军抵挡住刘备的进攻。之后,他又带领军队与曹魏展开激烈交战,参与了重要的江陵之战。
然而,在与曹魏的战斗中,蒋壹英勇作战,但最后不幸战死。尽管蒋壹没有留下后代,孙权依然没有收回军队的控制权,而是任命蒋壹的弟弟蒋休继续指挥这支军队。直到蒋休因犯事被罢免后,才失去了统领军队的权利。此外,韩当作为东吴的元老级将领,他曾辅佐过孙坚、孙策和孙权,并最终官至昭武将军,成为冠军太守,后又增封都督。韩当去世后,他的儿子韩综继承爵位并继续领兵,最后却因叛逃到魏国而被历史铭记。
二、制度的由来
世袭领兵制度是起源于孙策统治时期。孙策渡江后,尽管不断占领江东六郡,但当地仍然存在着许多强大的世家大族,他们占据山区,频频对抗孙策与孙权,甚至不时发起叛乱。孙策与孙权本是江东地方的小家族,其势力并不稳固。因此,为了巩固对江东的统治,孙氏兄弟迫切需要依靠新的政治力量支持。在乱世之中,许多北方人因战乱而迁移至江东,这些人便成为了孙家的得力帮手。
比如吕范,他在寿春时率领一百多名士兵归顺于孙策。渡江后,孙策非常看重吕范,便给予他重任,“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同时,韩当与程普在渡江的历程中也战功赫赫,他们也被赋予了两千兵马和五十匹战马。随着孙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众多随他征战的将领相继被授予指挥军队的权力,世袭领兵制度由此便逐步开始形成了。孙策去世后,孙权继续延续这一制度,让这些将领的儿子、兄弟乃至部属能够继续掌握兵权。
三、利弊兼具的制度
世袭领兵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孙氏兄弟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和统治,采用了这一军事制度。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政权对军队的控制,但它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被赋予军队的将领们对孙氏兄弟非常忠心,他们在各大战役中表现出色,成功平定了江东的豪强大族,同时也得以扩充军队,显著增强了东吴的军事综合实力。
然而,世袭领兵制度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这些将领们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孙权登基之初,就曾发生过众多这样的事件。庐江太守李术对孙权的不满,曾一度导致兵戎相见,后来孙权攻破庐江并处决了李术。为了避免武将的专权,孙权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在将领犯罪时,立即剥夺其兵权,并试图扶持宗室的势力,以限制异姓将领的发展。综上所述,世袭领兵制度对东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至后世。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