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王兆相将军的职务经历了频繁的变动,他曾主动离开主力师,选择去地方工作。随着二线兵团的成立,地方部队被提升为独立师,并重新编入主力纵队,这使得他被调离主力师的决定显得有些反常,似乎他对此并不心甘情愿。令人疑惑的是,他当初离开主力部队是出于情绪的冲动,还是对地方工作的真正向往?
在抗战时期,王兆相隶属于滨海军区,其职责担任军分区司令。在这段岁月里,他带领三个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成功改编为独立旅并奔赴东北参与战斗。1946年,随着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与山东第七师所属部队的整合,组成了第六纵队,战斗部队包括16师、17师和18师。王兆相担任18师的师长。16师是红军的老部队,素以能打硬仗而闻名,17师则是攻坚的王牌,参与了许多关键的攻坚战役,而18师相比之下显得较为普通,因在三战四平之后,误被纵队指挥官认为未完成任务,后来在补充兵力时遭到区别对待。
作为师长,王兆相感到不满,决定要求调离18师,甚至宁愿到地方工作。尽管老领导和战友们都劝他不要做这个决定,但他却性格倔强,越是被劝说越是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他成为军分区的司令员。
王兆相在军分区任职不久,上级就要求组建二线兵团,许多军分区独立师迅速成立,他也成为独立师的师长,协助主力部队的作战。尤其在辽沈战役中,尽管他没有参与战役的前两阶段,但却参与了后来的沈阳解放战斗。此时,敌军的精锐已不复存在,与之前的锦州和辽西战役相比,这次沈阳的战斗显得轻松许多,为刚刚组建的独立师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辽沈战役结束后,他所率领的独立师被改编为162师,并承担起警备沈阳的重任。不久,部队就接到南下的命令,162师被编入第12纵队,但却被要求调离,转任东北军区警卫师的师长,继续负责沈阳的警备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留在原地并无太大兴致,更希望能前往战斗一线,这让人感到有些不解。
曾经在第六纵队担任师长的他,本有无限机会打硬仗,但他却恳求主动离开。如今,上级将他调至地方工作,他的态度却显得毫无热情,这是否更加证明了他当初离开主力师的动机,实则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与赌气呢?
为了能够重回162师,王兆相不断向军区的领导寻求帮助,东北军区的负责人表示只要东野同意,他可以离开。于是,他一边在东北军区工作,一边耐心等待消息。到了1949年2月,他终于接到调令,但此时的平津战役已经结束。他原本希望南下作战,然而当主力部队陆续南下时,他的部队却不得不留在天津进行警备,直至六月份才被允许南下,并参与了衡宝战役,协助中路部队展开作战。
随着白崇禧的部队被成功歼灭,结合部队的地方治理情况,王兆相被任命为衡阳军分区的司令员,负责湘南地区的剿匪工作。在这几年的解放战争岁月中,他的职务经历了多次离开与回归,如果当初他没有离开主力,或许早已随同主力打进海南岛,在战场上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