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雅尔塔协定”对苏联是致命的,只是斯大林不知道
创始人
2025-09-11 00:31:08
0

许多人或许有一个疑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什么苏联、美国、英国三国的领导人要在开罗召开会议,且竟然邀请了蒋介石参加?难道他们真那么关注中国的抗日战场吗?

其实,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坚持。斯大林对此并不感冒,而丘吉尔本来也并不愿意,但在答应了协助英国在缅甸抗击日军的条件后,才勉强同意让蒋介石参与。

罗斯福坚持邀请蒋介石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他心中还盘算着一个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为苏联设下一个不显眼的“陷阱”。

从历史来看,苏联的解体与罗斯福当初的战略布局有着深远的关系。

二战爆发后,英国由于德军的压迫,几乎完全失去了反击能力,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英国首相丘吉尔几次寻求美国参战的支持。然而,尽管丘吉尔的请求频频,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依旧高涨,罗斯福也因此推诿不决。

最终,在1941年8月,丘吉尔不惜亲自乘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来到北大西洋的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罗斯福也乘舰前来,两位领导人进行会谈。此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丘吉尔与罗斯福签署了《丘吉尔-罗斯福联合宣言》,即后来的《大西洋宪章》。通过这一文件,英国承认了美国在大西洋地区的特殊领导地位,并明确表示:今后大西洋事务将由美国主导。

签署完《大西洋宪章》后,美国政治内部的参战支持逐渐增加,但民间反战声音仍然强烈,罗斯福一时也难以做出决策。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导致反战情绪瞬间消失,所有人都呼吁参战,最终美国宣布参战。

至今,许多人仍然怀疑美国是否早已知道日本会偷袭珍珠港,认为美国故意让日本得手以便找到参战的理由。这个“阴谋论”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暧昧。

当时,苏联正在国内与德军激烈作战,英国在孤立中挣扎,法国早已投降,只有戴高乐带领着少数法国部队在北非进行零星反抗。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整个战局,成为盟军中的领导力量。为协调盟军行动,美国参战后,多个主要国家在1943年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胜利即将到来时,二战期间还有两次重要会议。

1943年举行的两个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埃及开罗举行的“开罗会议”,以及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德黑兰会议”。而1945年,二战胜利临近时,又举行了两个关键会议:一是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秘密首脑会议,二是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外长会议。

波茨坦会议时,罗斯福已经去世,参会的成了杜鲁门;丘吉尔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接到消息,他在选举中落败,新首相艾德礼迅速赶到波茨坦参与会议;而斯大林始终如一,出席了所有的盟军会议。

蒋介石参加的是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的“开罗会议”,这次会议仅有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参与,斯大林缺席。会议结束后,三国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实际上,丘吉尔对这次会议并不感兴趣,他根本不在乎中国在战后会获得什么。斯大林此时正忙于与德军作战,不愿意为此分心,所以对《开罗宣言》也没提出异议。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飞往德黑兰与斯大林会面,蒋介石未能参与。在这次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论了如何开辟第二战场和战后欧洲的处理问题。会议上,罗斯福提出苏联应尽快在远东展开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而斯大林则表示,苏联愿意等到欧洲战场结束后半年再对日作战。

然而,斯大林提出的一个条件是:战后大连要成为“自由港”,并且苏联在战后可以进入大连这个不冻港。此外,斯大林还要求在战后获得更多对东欧的控制权。

对于大连的要求,美国和英国没有明确表态;但在斯大林要求对东欧的控制问题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坚决反对。事实上,罗斯福心里早已同意了苏联关于东北的要求,这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5年,随着二战的胜利临近,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以及各国的利益分配成了焦点问题。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来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雅尔塔会议。

这次会议上,已经重病的罗斯福与志得意满的斯大林达成协议,苏联将在战后尽快向日本宣战,罗斯福则同意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并允许苏联控制大连、旅顺及东北的铁路优先权。

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回国仅两个月便去世,随后的波茨坦会议由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参与。此时,斯大林对对日作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罗斯福去世后,苏联对这些协议显得更加冷漠。

1945年,在杜鲁门向斯大林透露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后,斯大林深知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日本很快就会投降。因此,斯大林下令苏军加速向日本进攻,企图尽可能地巩固苏联在东北的利益。

此时,苏联迅速向东北地区挺进,占领了大量的领土,并且拒绝关东军的投降,毫不迟疑地展开猛烈进攻。斯大林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日本,更重要的是确保苏联能够控制东北和辽东半岛,并占领大连港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并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交涉,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并未出兵,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挺身而出,保卫了国家利益。

苏联和中国的关系,由于历史上“雅尔塔协议”所造成的遗留问题以及长期的利益冲突,逐渐恶化。两国虽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但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

回顾历史,俄罗斯人曾深感后悔:如果当初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持拒绝斯大林对东欧和远东的要求,可能历史会走向不同的方向。苏联在冷战中的巨大压力,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决策导致了地缘政治的严重失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常洛:登基匝月亡,疑案迷朝堂 如果按照历史上皇帝登基时间最短排序,第一名当然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只当...
原创 大...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面对皇帝的提问,让你在男爵与一品大员之间作出选择,你会如何抉择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
原创 东... 1948年5月,上级将李作鹏调任到第六纵队,担任副司令和第十六师的师长。他的任务是带领这支资历最为深...
原创 清... “铁帽子王”是清代用来形容一种特殊爵位的俗称,指的是那些可以世袭不降、永远保留原有爵位的亲王、郡王宗...
原创 朱... 洪武三年,为了彻底铲除北元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军事威胁,朱元璋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任命了徐达为总指挥,李文...
原创 东...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设立了四位副总司令,分别为吕正操、周保中、李运...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曹军阵营中最常与刘备的五虎上将交手的将领,有两位尤为突出:许褚和张郃。这两位将领与...
原创 中... 美帝国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我国的敌视与打压!伟人的这番话至今依旧深刻警示我们,时至今日,依然言之凿凿!自...
原创 一...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上篇》中,笔者主要讲述了晋藩的大宗,特别是晋定王一脉的宗室故事。今天,...
原创 对... 长城蜿蜒,烽燧相望。从秦始皇连接边墙,到明朝大修九边,这道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防御工事,见证了两千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