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最初包括了1纵、2纵、3纵、4纵等部队,后续又陆续建立了6纵、7纵、8纵、9纵、10纵、11纵、12纵等多个新军。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采取了分兵作战的策略。陈赓最初带领4纵与太岳军区部队在晋绥一带作战,随后,4纵与9纵、38军组成的一支大军挺进豫西进行战斗。而刘邓大军则分兵出击,带领2纵、3纵、6纵、7纵四个纵队在冀鲁豫地区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他们将战线推进到大别山,成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提到刘邓麾下的精锐部队,3纵和6纵都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如果不提到4纵,恐怕会失之偏颇。4纵在陈赓的领导下,确实是屡次参加硬仗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解放战争初期,4纵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伴随着大量敌军的歼灭,深受军委以及刘邓的高度赞扬。
陈赓麾下有几位英勇的战将,其中包括周希汉、陈康、李成芳和刘金轩。刘金轩在豫西战役后被派往陕南开辟新的根据地,而其他三位则一直跟随陈赓,直至最后的云南战役。周希汉出身参谋,最初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四方面军担任军作战科长,一干就是多年。在抗战时期,他担任了386旅股长,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半年后就被提拔为386旅的参谋长。这一晋升背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突出,更因为386旅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像陈再道、李聚奎、许世友等人都在此时被派遣到各自独立作战的岗位上。
周希汉担任参谋长一职长达7年之久,但他并非仅限于后勤支持的角色,陈赓常常派他独当一面,这使得周希汉在抗战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解放战争时,他被任命为旅长,并在1949年随着4纵与地方部队扩编为13军、14军后,被直接提拔为13军军长。
至于陈康,他的名字与陈赓十分相似,也是四方面军的出身。土地革命时期,他曾任团长。抗战时期,陈康被派往新四军,但由于四方面军的部分将领受到一些排挤,陈康便决定返回老部队。尽管这一决定让他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最终他通过努力成功转入了129师。陈赓得知他的情况后,决定将其引入386旅,并将其调入作战单位,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指挥的军官。
陈康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在战场上屡建奇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他最终被提升为团长、军分区副司令、司令等重要职务。在渡江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及滇南战役中,陈康始终奋勇作战,显示出非凡的指挥才能。
1952年,军队评级时,陈康作为副军长被评为正军级,并且授予了中将军衔。同时,二野中的9个军也有了不少重要的晋升,10军副军长范朝利、13军副军长陈康、15军副军长刘昌毅都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其他副军长也得到了相应的晋升,成为了少将、大校等军衔。
通过这些将领的晋升和战功的积累,不仅显示出他们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