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拒绝桂阳太守赵范的提亲以及美丽寡嫂的真正原因,源自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虑。在蜀汉征讨荆州时,桂阳郡的赵范顺应形势,投降刘备。随后,刘备任命赵云为桂阳的负责人,赵云带领蜀军进入城池,而赵范和桂阳百姓也以热烈的欢迎迎接了赵云一行,场面颇为隆重。赵范设下了丰盛的宴席款待赵云,宴会规格极高,尽显礼遇,且在酒过三巡之际,赵范与赵云结为兄弟。赵范此举,意味深长。他心想,既然与赵云已是结拜兄弟,且都是赵姓,那么情谊便更加深厚,大家便是同气连枝的一家人。
在宴会的气氛愈加热烈时,赵范开始着手思考另一个问题。他心中有了一个妙计——既然自己已经与赵云结拜为兄弟,何不趁此机会促成赵云与自己的寡嫂成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赵云找到一位貌美的妻子,自己的嫂子也能有一个归宿,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透过这一婚姻联姻,还能进一步稳固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为自己的投降添上政治光环。
然而,赵云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赵范的好意。当赵范的嫂子盛装出席,准备斟酒并表达自己对赵云的倾心时,赵云丝毫没有动摇,坚定地拒绝了赵范的提亲。这让赵范心头一凉,感到深深的失望与寒心。赵云直接回应道:“我们既已结拜为兄弟,嫂子岂不是我的嫂子?如此亲密关系,我岂能随便越过?”
赵云的拒绝,不仅令赵范的好意付之东流,也让赵范心生疑虑。他开始想,自己为何要毫不保留地投诚于刘备?当晚的热情款待和亲嫂的提亲,都体现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与诚意,而赵云的拒绝却让他感到极度的尴尬与失望。赵范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拿出最大诚意,向赵云展示了归顺刘备的决心,然而赵云的拒绝却让他觉得面子无存,情谊也被忽视。赵范甚至开始怀疑,是否赵云对他的投诚并不完全信任,是否赵云对他心中还有成见。
从赵云的角度来看,他的拒绝并不仅仅是因为礼节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赵云对赵范的投诚产生了怀疑。赵云认为,赵范的投诚更多的是被形势所逼,未必是出于真心。而赵云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必须时刻保持对刘备的忠诚,确保自己的立场与刘备保持一致。在赵云看来,与赵范的联姻并不必要,忠诚与刘备的关系才是自己政治立场的根基。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刘备此时需要的是人才与人心,而赵云的拒绝,虽然是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忠诚,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错失了安抚赵范的机会。最终,当关羽守荆州征讨曹操时,东吴却趁机偷袭,桂阳郡不战而降,正是当初未能真正安抚赵范及其百姓,未能让他们真心归顺的后果。赵云的拒绝虽然体现了个人的政治忠诚,但在更大范围内,却也暴露了蜀汉在征服新地时,未能有效安抚民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