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7月起,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第164师、第166师和第156师等部队的五万多名朝鲜籍官兵开始在各地进行集结和整训,为即将前往朝鲜,加入朝鲜人民军做好准备。这些部队不仅为朝鲜人民军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展现出超凡的战斗力。那么,为什么在当时的东北野战军中会有如此多的朝鲜人呢?
提起朝鲜,我们常常想到一个词汇——“血盟”。这份深厚的情谊源于中国与朝鲜两国长期并肩作战的历史渊源,是由两国将士共同经历的生死考验所铸就的。这种关系早已超越了地理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坚固纽带。两国相邻,情谊深厚,彼此间的关系并非空洞的言辞和宣传,而是通过无数次并肩作战的鲜血与生命所建立的深厚情感。
早在明朝时期,朝鲜便多次遭到日本的侵略。万历年间,朝鲜人民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明朝多次派遣将领如李如松、宋应昌等,支援朝鲜抗击倭寇。在这些战役中,明军作为主力,尤其在“平壤大捷”及“露梁海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士兵为了帮助朝鲜抵御外侮而英勇牺牲。正是这些牺牲,铸就了两国军人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友情,也让中国为朝鲜的抗战付出了无法忘记的贡献。
1894年,日本再次对朝鲜发动侵略,清朝出于捍卫朝鲜主权的考虑,派兵援助朝鲜。尽管战争最后以清军的失败告终,清朝为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依然值得纪念。甲午战争后,虽然日本加紧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但清朝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朝鲜争取独立,遏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1910年,日本强行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并将其变为殖民地。日本的侵占激起了朝鲜人民的愤怒,越来越多的朝鲜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日本的侵略。于是,成千上万的朝鲜人逃亡中国,希望借助中国的革命力量,在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能够实现朝鲜复国的梦想。清朝末年,东北的朝鲜人仅有一万多人,但随着1910年朝鲜被吞并,朝鲜人纷纷涌入东北,至1935年,东北的朝鲜人已突破80万,而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这一人数更是突破了200万。
这一群体就是今天的中国朝鲜族。尽管民国时期“朝鲜族”这一概念尚未普及,但许多朝鲜人依然不忘自己的祖国,他们积极投入中国的民主革命,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大革命时期,朝鲜人便广泛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在黄埔军校中,朝鲜籍的学员并不罕见,他们在东征、北伐等重要战役中表现英勇,屡次立下战功。
大革命失败后,生活在中国的朝鲜人逐渐分化为三派:一些选择回东北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一部分投向了国民党,而更多的则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比如朝鲜的武亭,他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炮兵专业,并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北伐战争。长征期间,武亭担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深得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信任。在抗战时期,武亭还担任过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朝鲜义勇军司令等职务。
另一位杰出的朝鲜革命人物是方虎山,后来他成为朝鲜人民军的重要领导之一。方虎山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并在1946年的通化事件中,他领导的朝鲜义勇军是唯一没有叛变的部队,并为平叛立下赫赫战功。此后,东北野战军的指挥官们对朝鲜籍士兵的忠诚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常被选为警卫员,身负重要职务。
金日成,朝鲜的后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自1931年起,他便投身东北抗日联军,积极抵抗日本侵略。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损失,部分残部被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金日成担任其中的一营营长。此后,他始终坚持为朝鲜的独立而奋斗。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精锐部队进驻东北,给东北野战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这一时刻积极响应,组织朝鲜人民全力支援中国的东北野战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援助,包括通过朝鲜港口运送到中国的医疗用品、电子设备、橡胶等重要物资。此外,许多朝鲜籍士兵也参战,成为支援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朝鲜籍部队逐渐成型,到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的朝鲜人部队已经形成了第156师、第164师和第166师三个整建制师,人数达到五万多。这些部队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黑山阻击战等关键战斗中,他们勇敢顽强的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非凡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