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徐达无疑是唯一一位能够躲过朱元璋的魔爪并安然度过一生的传奇人物。作为“开国六王”之一,徐达不仅是五位丞相中唯一能够善终的那位,还在朱元璋的建立大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功劳无可置疑。那么,徐达如何做到功高盖主却能够得到善终?他又是怎样成为朱元璋所称赞的“人臣楷模”的呢?
徐达,字天德,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虽然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但性格刚毅的他从小便怀揣远大志向,身材高大,热爱武艺,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功。年仅22岁时,徐达便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并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小头目。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可谓是“英雄相惜”,两人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朱元璋当时仍在郭子兴麾下,郭子兴是濠州红巾军的元帅,也是朱元璋的恩人,后来还将义女马皇后嫁给了朱元璋。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郭子兴之子郭天叙等人开始对其产生忌惮,加之朱元璋对郭子兴心胸狭窄、处事优柔的性格产生不满,决定另起炉灶。徐达也毅然选择跟随朱元璋,共同开疆拓土。朱元璋逐步攻下各地,声势越来越强,徐达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屹立于朱元璋身旁,地位非凡,最终成为他最亲近的心腹。
在朱元璋崭露头角之时,徐达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被委以重任,并圆满完成了任务。面对复杂的形势,徐达表现出了超凡的智谋和勇气,力助朱元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朱元璋不断扩展势力的过程中,徐达更是屡次为其立下赫赫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与郭子兴的关系逐渐疏远时,郭子兴曾带领部队投奔朱元璋,却遭遇了曾经的对手孙德崖的追击,而朱元璋也因此被俘。此时,徐达主动提出代替朱元璋成为战俘,既显示了他在军中的非凡地位,也体现了他与朱元璋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1363年,徐达协助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随后攻占平江府并生擒吴王张士诚。南方局势稳定后,徐达更是亲自领兵北伐,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1368年,徐达成功攻破元大都,助朱元璋一举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直至洪武十四年,徐达更是屡次大败北元军,确保了大明江山的稳固。
尽管徐达以一系列壮丽的战功获得了无数荣誉,甚至被封为魏国公,并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之首,然而他并未因此自傲。徐达深知自己的使命,并始终保持谦逊。他的一生也因此成为后人所称道的楷模。尤其是在朱元璋登基为帝后,徐达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谨慎与克己令人称道,尤其是在与朱元璋下棋时,他深知胜负对皇帝的影响,因此总是故意放水,让朱元璋赢得游戏,直到皇帝命令他使出真本事,徐达才赢得了比赛,并且棋盘上的棋子竟巧妙地排成了“万岁”二字,令朱元璋大为高兴。
在政治上,徐达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不参与宫廷的派系斗争,保持中立,专心致力于国家建设。即使是权臣胡惟庸试图拉拢他,徐达也始终保持清高,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朱元璋曾赞扬徐达“受命出征,总能凯旋归来,却从不居功自傲,不爱妇女,不贪图财富,为人正直,品德像日月一样清明光照,天下间如此正直的人,唯有大将军徐达一人。”
通过徐达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在权力斗争中善终,光有功劳远远不够。能够保持君臣之道,处事谦逊,谨守本分,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