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前,他曾犹豫过。身边的姚广孝不断劝说并坚定了他的决心,最终使得朱棣决定反叛,走上了对抗自己的侄子、当时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道路。
朱棣声称自己拥有近20万兵马,但实际上,建文帝手下的皇家军队人数至少是朱棣的三倍。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最终能够成功起兵并夺取皇位呢?这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便是军事策略。
朱棣一直是长期征战的老兵,他在早期跟随父亲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后被任命为燕王,驻守北平。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军事策略的运用更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磨练。比如,他在起兵之前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装疯卖傻,成功骗过了朱允炆派来打探的使者,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准备时间。朱棣深知,要么不做,一旦决定行动就必须一举成功。
在进攻策略上,朱棣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这一理由不仅能为他的反叛活动提供正当性,还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声称自己是为了帮助皇帝清除奸臣。这一策略巧妙地为他提供了一个正当的借口。
与此相对,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失误。虽然他试图通过逐一削弱各藩王的权力来巩固中央集权,但他显然低估了朱棣的实力。朱棣无论在兵力还是策略上,都具备强大的优势。如果朱允炆给他足够的时间,削藩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朱允炆之所以作出错误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的性格。自幼在皇宫中长大,缺乏战场经验的他更多地依赖书生气质来思考问题,却忽略了削藩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朱允炆还发布过“不要伤害叔父”的命令,这一“仁慈”决策无疑束缚了军队的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形势的被动。
此外,朱棣能够成功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他背后强大的支持团队。姚广孝的支持对朱棣而言,至关重要。在朱棣犹豫是否要发动反叛时,正是姚广孝的劝说让他认识到,自己如果不行动,终究会被削弱甚至清除,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姚广孝不仅是朱棣的顾问,他的军事策略和智慧也极大地帮助了朱棣。比如,朱棣在多次进攻济南未果时,正是姚广孝提出绕道攻打徐州的策略,这一举措最终为朱棣打开了局面,并为接下来的进攻南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朱棣身边的其他人物也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是他的妻子徐氏,她是名将徐达的女儿。徐氏继承了父亲的坚定与智慧,帮助朱棣在困难时刻稳住了燕王府。在朝廷派遣李景隆围攻燕王府时,徐氏不仅稳住了家中局势,还亲自指挥朱高炽坚守王府。更关键的是,徐氏的弟弟向朱棣透露了南京防守空虚的情报,这为朱棣决定南下进攻南京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整个过程当中,朱棣能够顺利展开“靖难之役”,不仅得益于其个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更离不开这些忠诚支持者的帮助。而反观建文帝那一边,尽管他身为皇帝,辅佐他的大臣如方孝孺、齐泰等人,虽学识渊博,却无法应对复杂的军事局势。他们的策略理论往往纸上谈兵,无法实战应对像朱棣这样久经沙场的对手。
综上所述,尽管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朱棣凭借过硬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人脉支持,最终成功地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成功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