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末,清军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做了一件事,就注定了明朝的灭亡!
创始人
2025-09-10 13:32:44
0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明朝的第十五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宫中驾崩。由于明熹宗生前未有子嗣,继位的便是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后,朱由检即改年号为“崇祯”,这意味着他开始了他的统治。然而,崇祯皇帝继承的帝国内外危机重重,内有宦官与阉党的腐败之患,外有农民起义和后金政权的威胁。

尽管崇祯皇帝登基后勤勉治国、努力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大明朝的颓势,但最终他未能改变大明的灭亡命运。在他致力于清除朝政腐败、推行一系列紧张改革的过程中,崇祯二年,后金的八旗军在皇太极的指挥下,巧妙绕过了明朝的防线,直抵北京城下,这一事件给大明政权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而此时的崇祯皇帝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错误决策,直接导致了他的国家最终走向覆灭。

崇祯二年,后金八旗军联合蒙古骑兵,在皇太极的带领下,成功突破了大明防线。绕过袁崇焕所驻守的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他们突破了长城,攻占了宣化,直接逼近了北京城。这一意外举动不仅令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以及朝廷大臣震惊,也令远在山海关的袁崇焕大为惊愕。仅一年前,崇祯皇帝亲自接见过袁崇焕,袁当时信誓旦旦,声称在五年内必定剿灭后金,收复辽东。但如今,皇太极的大军竟已逼近了紫禁城,这令当时的袁崇焕失去了原本的信心,他唯一的希望便是赶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京师,保卫首都。

得知后金大军逼近北京的消息后,袁崇焕立即动员了九千精兵,日夜兼程,不顾疲劳,誓要在敌军到来前赶到城下。最终,他带领部队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了广渠门外。接着,袁崇焕的军队与后金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战争异常惨烈,袁崇焕亲自披甲上阵,浴血奋战,身上的战衣被鲜血浸透,铠甲上也布满了箭矢。然而,这一切并未得到崇祯皇帝的充分认可。当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再次见面时,虽然两人并未如初次见面时那样亲热,但崇祯皇帝还是礼貌地进行了问候,毕竟城外的敌军依然需要袁崇焕的抵抗。

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大明朝的形势也愈发严峻。或许,大明的灭亡已经远超了一个勤政皇帝能够改变的范畴。面对后金军队逼近京师,崇祯皇帝没有着手解决眼前的危机,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上。他费心思分析,竟然将皇太极的兵临城下归结于一个偶然的意外。后来,皇太极利用俘虏的太监布下的反间计,更是让崇祯皇帝陷入了他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当袁崇焕与崇祯皇帝第三次见面时,气氛变得异常沉默。在这次见面中,崇祯皇帝没有任何言辞,而袁崇焕则被冠上了“汉奸”的罪名,被草草处决。袁崇焕的死让许多朝臣感受到了危机的临近,他们开始更加沉默,不敢言语。崇祯皇帝的统治逐渐进入了冰点阶段。在许多次政务讨论中,朝中的大臣们几乎没有回应他的一句话,甚至连一个讨好皇帝的言辞也没有。这是因为大家都惧怕这位多疑的皇帝,生怕说错了话会因此丧命,于是选择了沉默。

除了多疑,崇祯皇帝还时常推卸责任,显得极为逃避。即使在面临国家危机时,他依然无法作出果断决策。最后,当崇祯皇帝决定调取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时,却因军饷不足遭到困难,而他提出迁都南京的提议也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实际上,崇祯皇帝在后期曾多次有机会逃脱困境。即便当时关宁铁骑无法调动,迁都南方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项,因为李自成的军队当时大多集中在山西、陕西和河北等地,南方依旧有大量明朝的正规军可供调动。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果断采取措施,至少可以在南方建立起一个对立的政权。但最终,崇祯皇帝由于自身的决策错误,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甚至连他所依赖的托孤重臣也背叛了他,反对南迁。正如历史所述,崇祯皇帝可谓“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宣武门政变前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 宣武门政变前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威胁,到底是什么意思? 唐朝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戏,宣武门政...
原创 8... “如果克格勃的调查方式仅仅依赖这些毫无根据的假设,那我真的是为苏联的安全感到深深的忧虑!” 戈尔...
宜宾市叙州区霓落手工艺术工作室...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宜宾市叙州区霓落手工艺术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覃艳,注册资本...
原创 清... 随着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清朝的正式结束。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清朝一共存在了296年,是中国历...
原创 关... 提到关羽,几乎每个人都很熟悉他。早在刘备起义征讨黄巾贼时,关羽便与张飞结义,三人自涿郡起兵,逐步奠定...
原创 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亲自率领大军与曹操展开了争夺汉中的激烈战斗。汉中原属于张鲁,后来张...
原创 项... 历史上,杰出的战将可谓屈指可数,其中包括白起、王翦、李牧、韩信和项羽等人物。然而,这几位武将中究竟谁...
原创 左...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这片广袤的土地被一个名叫阿古柏的中亚军阀占据。阿古柏的崛起并非偶然,他的背后有...
原创 难... 魏延,蜀汉后期的东征大将军,实际上并不应该死于非命。后世学者普遍认为,魏延的死亡完全是由于他个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