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贾诩传》中的注释,记载了晋朝时发生的一段有趣的历史事件。当时,晋朝的司徒职位空缺,晋武帝司马炎询问大臣荀勖(荀彧的侄孙)谁适合担任司徒职务。荀勖的回答十分直截了当,他指出,三公之职应当由人们公认并具有广泛声誉的贤才来担任,不能随便任用不是大家认可的人。荀勖还提到,魏文帝曹丕曾任命贾诩为太尉,这一决定曾遭到孙权的嘲笑。这里面存在一个有趣的问题,孙权凭什么嘲笑曹丕任命自家官员呢?
答案并不复杂。事实上,魏晋时期的官员任命很讲究个人的品德,讲究的是“以德服人”。在两汉至三国魏晋时代,一位能担任官职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崇高的德行,只有在品德上得到认同,才能进一步展现其能力。因此,官员的任命往往与其德行和声誉密切相关。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察举制度中看出,察举制度最看重的就是个人的品德,而非单纯的能力。在两汉时期,只有被举为“孝廉”或“茂才”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像袁绍、曹操、袁术等人物,都曾因被举为孝廉后才进入政界。孝廉代表的是“孝顺父母、廉洁正直”,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品德。
另外,东汉时期,由于存在太学,社会对人物的评价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气。许劭兄弟、郭泰等人都非常重视自身的社会评价,许多人如袁绍、曹操等都希望许劭给出正面的评价。曹操曾因许劭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受到关注。简而言之,在东汉,想要从政,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其次才是良好的声誉。
至于曹丕为何任用贾诩为太尉,原因相对简单。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后,为了报答贾诩的恩情,任命贾诩为太尉,同时进爵魏寿乡侯,并增加了其食邑。曹丕的这一任命源于贾诩对曹丕继位的支持。回溯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尚未确定太子,曹丕虽然担任五官将军,但名声并不如曹植显赫。曹丕曾向贾诩请教立太子的问题,贾诩给出建议:要求曹丕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并履行士人的责任和义务。曹丕采纳了这一建议,努力提升自己,最终在曹操的支持下,顺利成为太子。贾诩的建议深刻影响了曹丕的决定。
然而,尽管贾诩的才能和智慧备受赞赏,他的品德问题却始终被人诟病。特别是在董卓被杀后,贾诩曾劝说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这导致了西凉军的动乱,对长安造成了极大破坏,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和乱武”。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对贾诩的评价相对较低,尤其在他将贾诩与荀攸、荀彧合传时,明确表达了不满。他认为贾诩的品德远远不如荀攸,且将三人合为一传实属不合适。
对于贾诩的评价问题,《三国志》作者陈寿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合为一传,显然认为贾诩的才能、贡献与二人并无差距。事实上,贾诩在军事策略、战术设计上的卓越才能,在三国历史上堪称一流,可以与荀彧、诸葛亮比肩。至于品德问题,从我个人角度看,贾诩身处西凉军中多年,劝李傕等人反攻长安,仅仅是为了保命。而且在进入长安之后,贾诩一直保护汉献帝和朝廷官员,所做的一切其实也可以理解。难道他应该为了“德行”而在乱世中丧命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贾诩的做法符合乱世中的生存法则。很多人批评他“先谋己,后谋人”,但实际上,如果自己都无法生存下去,又谈何谋划他人?至于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也未必是害了张绣,反而曹操对张绣的厚待使得张绣在曹操麾下安身立命。总的来说,贾诩在乱世中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不仅未必该受到批评,反而值得我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