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我发布前一篇文章时,私信询问我,既然赵国在长平和邯郸之战期间与秦国进行如此激烈的交锋,为什么不调动北方的李牧以及他十几万边境军队南下援助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匈奴。当时,匈奴的实力虽然没有像汉朝时期那样强大,拥有40万控弦之兵,但也有十几万骑射兵的力量。如果李牧的边军一旦撤离南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匈奴很可能趁机入侵,造成更严重的威胁。
但在面对秦国强大压力的情况下,赵国的境况实在是艰难无比,因此李牧不得不开始布局,打算用更大规模的策略尽快解决匈奴问题,从而能够将十万边军调回南方参战。因为若是秦军再度发起大规模入侵,赵国的局势将更加堪忧。
幸运的是,赵孝成王非常信任李牧,并赋予了他几乎所有的决策权,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当地的军政官员,边境的税收也不再上缴国库,而是直接用来支持李牧的军费。可以说,赵孝成王几乎将北方五郡交给了李牧,变成了李牧的私人领土。看起来,这位历史上争议较大的君主,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昏庸,毕竟他能在赵国的艰难时刻任用一个身体不便的残疾军人,担任守边重任,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眼光。
赵孝成王之所以这样做,还因为在长平和邯郸之战之后,秦国不断蚕食赵国的太原地区,导致代地与邯郸之间的交通仅剩一条窄小的井陉山道,这让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变得极为不便。更糟的是,赵国经过两次大战后,已经百废待兴,赵王根本无法为李牧提供足够的军费,于是他决定将更多权力下放,让边军自行经营。
恰巧,李牧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在他的管理下,雁门地区(注2)迅速成为了赵国与北方各部族、以及秦、韩、燕等国之间贸易的中心。仅仅几年时间,李牧的幕府就通过边境关市的商业税收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不仅保障了边军的自给自足,还能向赵国南方提供支援。经过长平和邯郸两场惨烈的战争,赵国能够迅速恢复元气,这离不开李牧的巨大贡献。
然而,赵国与匈奴的贸易并不总是稳定的,因为匈奴牧民时常遭遇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暴雪,他们就失去足够的牲畜来进行交换,届时匈奴人便会发怒,转而来抢掠。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李牧就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撤入城中,与匈奴人周旋,直到匈奴人筋疲力尽,才悄然撤退。
总的来说,赵国的边境形势可谓是贸易与战争并行,打打停停,李牧和匈奴人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敌对。史书还记载,李牧在大权独揽之时,做得非常豪气,每天都会宰杀几头牛来给军士享用(注3)。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训练成绩优异者会获得丰富的奖赏,因此士兵们训练十分刻苦,每当匈奴人来犯,士兵们都渴望与匈奴人一决高下。
然而,李牧深知保持冷静的重要性,虽然军队的士气已是顶点,他依然坚持命令军士们保持警惕,防守烽火台,派遣大量侦察兵探查敌情。一旦匈奴人来袭,李牧便指示全军守城,任何试图冒失出城迎战的将士,必定受到严惩。
这种战略持续了数年,李牧始终保持低调,只在匈奴人来袭时点燃烽火,守城而不出,任匈奴人在城下怒骂。而赵国的百姓和将士们则为此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种屡次逃避的策略,损害了赵国的民族尊严。
匈奴人同样也很愤怒,因为每次南下,他们都投入了大量的马匹与人力,但获得的战利品却寥寥无几,匈奴的将领开始嘲笑李牧为“乌龟”,甚至赵国的百姓和将士们也开始质疑李牧的勇气。
终于,赵孝成王忍耐不住了,责问李牧:“你为何如此胆怯?”但李牧并不理会,他认为丢了面子又何妨,他有足够的自信,并不怕外界的非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孝成王开始感到压力,毕竟赵国急需一场胜利来恢复士气,也迫切需要北方的十万边军来与秦国对抗。于是,赵孝成王做出了一个决定,撤下李牧,换上一个新将领。
这位新将领在上任后,立刻改变了策略,决定主动出战匈奴。然而,这位将领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匈奴的机动性极强,单纯的蛮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最终他因过于冒进,屡战不利,导致赵军遭遇重大损失,边境百姓也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恐惧之中。
赵国的百姓和军队纷纷向李牧求助,赵孝成王也感到后悔,决定派人去请李牧回归。
李牧看似答应,但实际上他故意装病,摆出开条件的架势。当赵孝成王表示愿意答应他的一切条件时,李牧恢复了健康,精神焕发,直接表示:“王若必用臣,我愿意奉命。”
赵王也只能答应李牧的要求,从此边境事务完全由李牧负责,赵王再不干涉。
李牧再次上任后,继续运用老办法——“狼来我躲,狼走我出”。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准备给匈奴一个致命的打击。
终于,当赵军的士气高涨,李牧决定主动出击。他精心准备了一支精锐部队,进行秘密演练,准备给匈奴迎头痛击。李牧的部队由精锐的弓弩手为主力,弓弩兵的远程打击能力恰恰克制了匈奴骑兵的机动性。
这一战,李牧巧妙运用战机,抓住匈奴的弱点,一击制敌。正如孙子所言:“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李牧通过周密的战略布局,将匈奴的十万骑兵困于山谷,发动致命攻击,最终击败了匈奴,消除了边境的威胁。赵国重新恢复了对北方的控制,匈奴再也不敢轻易挑衅赵国。
李牧的胜利,不仅让赵国恢复了元气,也为未来的中原王朝提供了抗击北方民族的成功经验。这场战役的战略,成为后世名将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