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朝结构中,除了皇位之外,还有很多世袭爵位,其中最高级别的无疑是“世袭罔替”的爵位。这种爵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其他爵位那样,后代继承时会有所降级,反而一直保留原有的尊荣。因此,世袭罔替的家族,根本不用担心继承问题的降级,保持着相对高贵的身份。在清朝,这样的家族数量并不多,只有12个家族享有此殊荣。其中有四家是由于立功而被授予此爵位的,其他的则是因为有着开国功勋的皇室成员。
清朝建立初期,设立的世袭罔替的家族中,顺承郡王是唯一一个延续到了清朝末期的。顺承郡王文葵,作为这一爵位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王爷,享年84岁,活到了较为长寿的年纪。
1917年,上一任顺承郡王讷勒赫去世后,年仅六岁的文葵便继承了郡王的爵位。此时,清朝政权已经彻底崩溃,虽然溥仪依旧在皇宫中落榻,但文葵作为郡王,拥有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文葵没有办法继续领取郡王府的俸禄,虽然王府的设施和安保都依旧维持着清朝盛时期的模样,但实际上王府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权力也被大大削弱,文葵成为了“穷酸郡王”,这个称号在当时几乎成了孩子们跳绳时的戏谑,充满了讽刺意味。
幸好,王府中的财产属于文葵个人所有,无需上报给朝廷。正是因为这样,文葵才得以暂时支撑住王府的开销,避免完全陷入困境。六岁的文葵肩负了极大的责任,不仅需要应对其他王府的事务,还要抽时间研读经典书籍,从《四书五经》到“经史子集”,他都需要学习。文葵的努力和刻苦精神使得这些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尽管年纪尚小,他依然通过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
在文葵九岁那年,贝勒爷载涛为他做了担保,他将顺承王府以75,000块的价钱卖给了张作霖。失去王府后,文葵暂时在一条胡同里安顿下来,但这笔钱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用完了。没有钱的他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听说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便决定去那里寻求出路。年轻时,文葵曾怀抱一些野心,他认为如果去伪满洲国,不仅能够学到新东西,甚至还可以帮助溥仪创建一支新的势力,这让他充满了期待。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前往了伪满洲国。
当文葵初到溥仪的领地时,那里已经建立了一支专门训练陆军的部队。溥仪得知文葵的来意后,建议他参加炮兵科考试。文葵不仅顺利考上了,还在其中担任了炮兵少尉兼队副,展现出不小的实力。然而,尽管在伪满洲国服役多年,文葵依然未能看到复国的希望,他逐渐感到失望,认为“大清王朝恐怕真的已经灭亡了。”带着这种失落的心情,他告别了溥仪,返回了北平,决定过一个安稳的生活,远离纷乱的政治。
然而,命运并不让他如愿。由于文葵特殊的身份,政府时不时会找到他,邀请他参与各种活动,这使得他很难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1958年,政府推动大跃进,文葵将王爷的封册上交,这本镀金的银册最终被送到了政协手中。幸运的是,他上交得较早,否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若这本封册被发现,他的生命恐怕也难保。
文化大革命虽然让文葵遭遇了不少苦难,但他最终并没有丧命,度过了那场风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逐渐得到落实,文葵也开始领到相应的补贴,生活开始有所缓解。直到1992年,84岁的文葵在家中去世,他的离世标志着清朝世袭罔替政策的彻底终结。经历了14年抗战的风波后,文葵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并安享晚年,或许,这也是命运对他的一种特别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