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的四月初一,唐太宗李世民身体仍显得相当硬朗,他带着太子李治前往终南山的翠微宫避暑。翠微宫距离长安城的太极殿有三十多里的路程,是李世民亲自修建的专用避暑胜地。那时的李世民还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偶尔会前往翠微宫享受清凉,放松心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月中旬,唐太宗的身体突然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病痛加剧,太子李治昼夜不离身边,甚至有好几天他不曾进食,面色苍白。《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提到,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决定将权力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他召来程咬金,传递给他飞骑营的指挥权,这是李世民生前第一次将飞骑营的控制权交出。
所谓飞骑营,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谈起。李世民通过收买守卫玄武门的禁军将领,确保了自己能够在关键时刻占据优势,成功发动政变,推翻了李渊的控制。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权力空白,李世民在登基后创建了飞骑营,并实行了各营之间相互制衡的做法,使得控制权始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程咬金自贞观十七年起,便成为了守卫玄武门的要职,李世民多次征战,他都派程咬金留守京师,显示了程咬金的重要性。在唐太宗的临终时,程咬金被赋予了重要使命——确保李治顺利登基,并避免发生像“玄武门之变”那样的悲剧。
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去世。李治深知事关重大,决定秘密处理父亲的死讯,只让长孙无忌、褚遂良、程咬金等少数几人知晓。据《资治通鉴》记载:“秘不发丧,庚午,无忌等请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 李治安排好一切后,他乘坐大行御马舆,依旧保持正常的侍卫安排,平静地回到京城。
李世民的遗体在相同规格的仪仗下被送回长安城。程咬金率领飞骑营迅速控制了长安城的交通要道,确保没有任何外部干扰,李治才宣布李世民驾崩,并迅速继位。
李治登基后,程咬金在朝中深受信任,他带领禁军宿卫皇宫,确保宫廷安全。三个月后,李治逐步稳定了自己的地位,程咬金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在李世民与李治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程咬金无疑是关键人物。
然而,李治继位后很快面临了来自朝廷内部,特别是关陇集团的压力。长孙无忌作为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功臣,他所在的关陇集团在李治即位后变得愈加强大。尽管李世民以自己的威信镇压了这一集团,但李治却感到自己的皇权正被悄悄侵蚀,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李治采用了分权制衡的策略,通过培养自己支持的势力来抗衡关陇集团。程咬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且忠诚的武将,自然成为了李治的得力助手。同时,李治也把目光投向了武则天,认为她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两人携手开启了“二圣临朝”的辉煌时代。
武则天在上位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血液,这些新兴的官员也成为了李治对抗关陇集团的重要力量。尽管李治深得武则天的宠爱,但在武则天想要取代唐太宗皇后的位置时,长孙无忌等大臣强烈反对。李治忍耐多年,最终发起反攻,将长孙无忌罢职,长孙无忌自杀身亡。这一事件标志着李治成功摆脱了关陇集团的束缚,虽然这带来了胜利,却也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李治没有料到的是,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逐渐变得无法遏制。李治无意间帮助了武则天崛起,成就了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那么,为什么程咬金能够幸存下来?在武则天的权力日渐强大,开始向关陇集团发起挑战时,程咬金正专注于西域的征战。此时,他远离了复杂的朝堂争斗,继续领导军队进行西突厥的讨伐。程咬金在讨伐成功后,因下属的失误而被免职,虽然他重新被李治启用,但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官职,回家享受晚年。
在回家后的八年里,程咬金安享晚年,直到公元665年,在77岁高龄时去世。从这一点来看,程咬金与武则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并不是因为武则天怕他,而是因为程咬金并未触犯她,也没有为自己争权,始终保持低调。
程咬金的形象在诸多演绎中都有展现,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重情重义、直率豪爽的英雄人物。虽然他的性格外表粗犷,但在复杂的朝政中,程咬金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深知自己身处的权力环境,巧妙地避免了和武则天发生冲突,最终安享晚年,避免了政治上的危险。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中生还,并且留下名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