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历史上,有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那就是扶苏到底是否受到秦始皇的真正重视?如果能够揭开这一层谜团,那么秦朝的灭亡原因便能得到明确的解答。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深入研究了相关资料,发现其中有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秦始皇是否真正信任大儿子扶苏?如果信任他,为何要将他派往边塞的大军?而如果不信任他,为什么大秦帝国能在楚汉争霸的艰难岁月中依然自给自足,维持兵员和资源的供给?
公元前216年,秦国频频遭遇来自六国贵族的刺秦事件。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秦始皇下定决心采取强硬手段,迫使贵族交出多余的土地,并将其分发给百姓。此举引发了六国贵族的强烈反感,很多人都不满并抗命,而秦始皇对此也毫不妥协,一旦发现反抗者,必将处决。然而,就在这个敏感时刻,30万匈奴大军南下,进犯了河套地区!虽然表面上看,这与六国贵族的反抗无关,但事实上,背后不乏他们的暗中支持。
面对匈奴的进犯,秦始皇怒不可遏,但他也清楚,单纯依靠局部胜利无法解决匈奴问题。为了避免匈奴卷土重来,他决定采取长远措施。然而,长期驻军边塞需要大量物资,而秦国本身的资源并不充裕,如何调配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秦始皇向李斯请教,李斯提出,可以让30万大军驻扎边塞并进行垦荒,同时将内地百姓迁移过去,为驻军提供粮草支持。
扶苏则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此举极其危险,百姓刚刚安定下来,倘若大规模迁移,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秦始皇听后,深知两人的话各有道理。尽管秦国已经统一六国,但国内仍存在三大隐患:六国贵族心怀不满,随时可能策动刺杀;匈奴的骑兵威胁,随时有可能越过河套,威胁到中原;以及仍心向六国的部分兵卒与官员,成为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秦始皇决定采取李斯的建议,推动大规模的迁移,将这些心向六国的旧部和百姓迁往边塞开垦荒地,供养大军,削弱六国贵族的势力。最终,秦始皇决定派扶苏亲自前往蒙恬军,主持这一重要任务。
然而,史书中的记载却将扶苏的调动描述为秦始皇对他的惩罚,认为他因劝谏嬴政而被发配到蒙恬军中。这一说法显然不合逻辑。想象一下,百万百姓的迁移与安置,如何能交给一个不可信赖的人来执行?这项工作涉及到的细节和风险可谓巨大,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民变。因此,秦始皇显然是非常信任扶苏,才让他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能锻炼扶苏的治理能力,又能为他在百姓中积累威望。
扶苏在边塞工作了十多年,期间不仅成功开垦了40多个新县,还安置了200多万内地百姓,同时还负责建造防御匈奴的万里长城。这些成就表明,扶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秦始皇派他去蒙恬军并非惩罚,而是重用与信任的体现。通过这一任务,扶苏不仅巩固了河套地区的稳定,还确保了大秦军的后勤保障。
我们不禁要思考几个问题:秦始皇的所谓“暴政”到底指向的是哪些人?为何他要收回贵族的土地,将土地分配给百姓?临终时,他到底将帝位传给了谁?通过了解扶苏的职责,实际上可以看出,秦始皇最信任的人就是大儿子扶苏。他不会把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不信任的人,特别是将上百万百姓迁往边塞、修建长城等工程。
从这些事实来看,秦始皇的“暴政”并非针对所有贵族,而是针对那些心怀不满、威胁国家稳定的贵族阶层。通过削弱他们的力量,秦始皇试图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这个过程中,扶苏在嬴政心中的地位显然是极其重要的,他不仅是秦始皇最信赖的人,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通过对这一历史“悖论”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扶苏在秦始皇心中的位置。正如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所言,研究历史时不仅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更要有探求真相的决心。林汉达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一书中提到,秦始皇通过动用囚犯、奴仆和原六国的兵丁,推进长城、阿房宫等大型建设,意在削弱贵族的力量。然而,这一政策的执行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衰败。
作为中国近代白话文的先行者,林汉达特别注重将中国历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便于更多人了解先贤的智慧。由他所著的《上下五千年》在国内发行量巨大,成为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中国历史故事集》则更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把中国的历史脉络与古人的智慧娓娓道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