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既体现了相互合作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两者之间竞争生存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的历史关系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许多方面构成了后来斗争的基础。
1924年,当孙中山重新整理国民党,并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密切合作时,双方暂时融合了他们的力量,以对抗周边的反革命势力和北洋军阀。这一合作的初衷虽然是为了共同革命,但最终以惨痛的流血大屠杀收场。然而,合作的三年间,国民党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显著增强了其军队的实力,成功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在这段期间,共产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借此机会提升了其政治影响力,并在基层创建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抗日斗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广地区,共产党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公开进行,党员数量在短短几年内急剧上升,近乎达到百倍的增长。国共合作之初,共产党刚刚成立了三年,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其合法性尚未完全确立,仍然以秘密形式进行活动,制约了其发展。然而,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内能够进行公开活动,迅速扩大了党组织,组织发展迅猛。统计显示,在合作前党内党员人数仅有500多人,到了1927年4月,蒋介石发起反革命政变之前,该人数已飙升至五万多,几乎增长了100倍。同样,在国共合作的早期阶段,大量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组织内部担任职务,获得了实权。这一背景下,共产党设立了《向导》和《妇女周报》等多种刊物,进一步加大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相关政治政策的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
在工人运动方面,从香港海员的大规模罢工开始,到之后的京汉铁路罢工及“二七惨案”,中国的工人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但是,随着军阀吴佩孚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残酷镇压罢工工人并制造了“二七惨案”,这一运动的高潮也随之崩溃。然而,国共合作为共产党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其有机会恢复工人运动。在广东省,共产党得以主动领导和组织工人行动。例如,在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持上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邓中夏和苏兆征在广州和香港发起了省港大罢工,持续了整整一年零四个月,成为当时世界工运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大罢工,对英国的帝国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农民运动方面,国共合作的结果使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农民运动协会成为共产党员占主导的机构。1924年3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在这两个组织的推动下初步决定建立农民协会和自卫军。同年7月,农民部正式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各个县的农民协会和自卫军相继成立,积极与地主展开斗争。北伐期间,湖南、湖北等省份活跃的农民运动为北伐军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毛泽东虽在湘赣边组织的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却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创造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也为后续大规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