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汉宗室大臣,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作为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刘虞是丹阳太守刘舒的儿子。东汉末年,刘虞担任幽州牧,期间以宽厚仁爱治政,致力于安抚百姓,深得民心。他主张采用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始终保持着与他们的良好关系。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刘虞晋升为大司马,最终被封为襄贲侯。
然而,初平四年(193年),刘虞亲率大军攻打公孙瓒,但在战斗中惨败并被俘,不久后被杀害。和刘璋、刘表、刘备等汉室后裔一样,刘虞麾下也有许多武勇之将。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回顾刘虞的部下。
一、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或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家庭,尽管其母家地位较低,公孙瓒起初只能担任郡中的小吏。但凭借其俊朗的外貌、洪亮的嗓音和聪明机智的口才,他迅速赢得了涿郡太守的赏识。在刘虞麾下,公孙瓒逐渐晋升为中郎将,凭借强硬的态度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勇猛作战,威震边疆。
公孙瓒自幼好战,与主张采取怀柔政策的刘虞日渐不和,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最终杀害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获得了北方四州的总督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在占据幽州等地之后,公孙瓒与袁绍展开了数次激烈的争斗,尽管初期占据上风,但在龙凑之战后锐气渐减,采取自保战略,并渐渐失去了部下的支持,最终被袁绍击败。公元199年,公孙瓒被困在高楼中,最终选择自焚而亡。
二、阎柔
阎柔(生卒年不详),燕国广阳(今北京市附近)人。阎柔在少年时期曾被乌丸和鲜卑俘虏,然而,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他逐渐赢得了这些游牧部落的信任。鲜卑族甚至帮助阎柔除掉了乌桓校尉邢举,接管了这个职位。刘虞担任幽州牧后,阎柔投身于其麾下。公元193年,公孙瓒杀害刘虞后,阎柔被鲜于辅等人推举为乌丸司马,并通过联系鲜卑族向刘虞报仇,与公孙瓒展开对抗。
在官渡之战期间,阎柔选择投降曹操,拜任护乌丸校尉。在曹操讨伐乌丸时,阎柔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赐封为关内侯。曹操将其视如己出,曹丕也对他十分亲近。阎柔在北方驻守,负责指挥幽州的兵力,成功抵御了胡人的侵扰。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阎柔被任命为度辽将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鲜于辅
鲜于辅(生卒年不详),幽州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人。鲜于辅最初是刘虞的从事,初平四年,公孙瓒杀害刘虞后,鲜于辅对这一事件愤怒不已,联合刘和、乌桓的峭王等人,共同发动攻势,最终大败公孙瓒。公元199年,公孙瓒败亡后,鲜于辅听从田豫的建议,投降曹操,并被封为建忠将军,统领幽州六郡。
在官渡之战之后,鲜于辅被曹操任命为左度辽将军,并进封为亭侯。曹魏政权建立后,鲜于辅被进一步晋升为虎牙将军,封为昌乡县侯。此外,鲜于辅曾前往蜀汉劝说诸葛亮归降,最后被任命为辅国将军,继续在北方立下赫赫战功。
四、鲜于银
鲜于银,担任刘虞麾下的骑督尉,可能是鲜于辅的亲属。公元195年,刘虞的部下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联手率领幽州兵马,誓言为刘虞复仇,并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带领鲜卑、乌丸等部队与公孙瓒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河(今朝白河)一带展开激战,最终大败公孙瓒军,并斩杀了邹丹。
五、齐周
齐周是刘虞麾下的一名从事,活跃于东汉末年。公元195年,齐周参与了针对公孙瓒的反抗行动,间接促成了袁绍对公孙瓒的最终消灭。与鲜于银一样,公孙瓒败亡后,齐周的下落也成为了谜,无法得知其后续情况。
六、魏攸
魏攸的事迹尚待补充,尚未有更详细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