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聊聊历史上超有名的垓下之战。这场仗发生在公元前 202 年,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大决战。当时项羽带着十万大军,可最后为啥只带着 800 精锐骑兵逃跑了呢?这背后的故事,可太值得琢磨了。
楚汉这两家,打了好些年的仗,双方都损失惨重。项羽这边,虽说一开始挺猛,胜仗也打了不少,可到了垓下之战这会儿,情况就不太妙了。楚军在战略上已经陷入了被动,周围的地盘,好多都被刘邦给占了。东边的齐地,被韩信拿下了;北面的燕、赵、魏,中部的关东,还有腹心地带的梁、陈之地,也都归了刘邦。项羽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连后勤补给都困难重重。
“鸿沟和议” 达成后,项羽想着终于能松口气了,就率军往彭城东撤。结果还没走出多远,就听说刘邦那家伙撕毁协议,追上来了。项羽当时肯定特别震惊,心里估计在骂:“刘邦你咋这么不地道呢!” 没办法,他只能赶紧带着大军往南,朝谯县撤退。按说彭城是他的大本营,可彭城之前遭受了灌婴的袭击,要是回去,就等于等着被汉军合围,所以他只能另寻出路。
项羽一路逃,刘贾联合英布又挡住了他南下的路。没办法,项羽又转向,逃到了垓下。可楚军终究没跑得过汉军,被 30 万汉军团团围住,垓下之战就这么爆发了。
在这场战役里,项羽虽然有十万大军,但局势对他特别不利。楚军士气低落,粮草也快没了,而汉军那边士气高昂,兵强马壮,还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支持。项羽心里肯定清楚,继续这么打下去,大概率会全军覆没。
再加上 “四面楚歌” 这一招,让楚军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了,军心瞬间大乱。项羽听到这楚歌声,心里肯定也是一惊,他估计在想:“难道楚地真的都完了?” 这时候的项羽,面临着几个选择。一是跟汉军拼死打一场反击战,从军事上解除危机;二是战略性撤退,找机会东山再起;三是束手就擒,屈辱地换条活路。第三条路,风险太大了,基本就是死路;第一条路呢,虽然有一定可行性,但经过之前一系列的事儿,项羽这会儿已经没了当初的那股子胆气。所以,他只能选择第二条路,看看能不能在逃跑中找到生机。
项羽决定逃跑,那为啥只带 800 精锐骑兵呢?我觉得啊,首先,这 10 万大军里,步兵居多,行动起来没骑兵快。要是带着这么多大军一起突围,目标太大,很难突破汉军的包围圈。而且人多的话,行动的保密性就差,项羽是趁着黑夜悄悄出逃的,不敢带太多人。他肯定想着,要是汉军能被蒙在鼓里多几天,自己就能从容出逃了。就算被发现了,留下这 10 万大军,还能当炮灰,替自己拖住汉军。
其次,这 800 精锐骑兵,那可是项羽精心挑选的。这些人都是他的忠诚支持者,战斗力超强,是他翻盘的希望。项羽带着他们,也是想着能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在之前的战斗和四年楚汉战争里,项羽的骑兵越打越少,这 800 人估计就是他手头最核心的精锐了。
还有啊,项羽逃跑这事儿,肯定不能让太多人知道。他要是通知了所有军队,消息一传开,估计还没跑就被汉军发现了。所以,他只能舍弃这 10 万大军,带着极少的亲信突围。
不过可惜的是,这 800 人还是太多了,天亮后还是被汉军发现了。而且,这 800 人里还有人不断开小差。等到达阴陵的时候,就只剩下 100 多人了。再到后来,在阴陵之战和东城的战斗中,项羽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垓下之战,项羽带着 800 精锐骑兵逃跑,看似是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但其实是他在当时那种绝境下,综合考虑后的无奈之举。这背后,既有楚军整体局势的恶化,也有他对自身安危和未来翻盘的考量。这段历史,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各位朋友,要是觉得这文章有意思,就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祝您往后的日子,干啥都顺顺利利,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