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出现,中国的信史得以提前约千年,使得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得以揭示,同时也让一些质疑中国历史真实性的学者无话可说。甲骨文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更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最初发现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发掘者是当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这个发现起初并非有意为之,然而它却成为了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王懿荣当时正遭受病痛困扰,在他购买的中药龙骨中,意外发现了刻画的图案。王懿荣是金石学家,对于古文字有着敏锐的兴趣和观察力。他将药材中的龙骨买下来,进行仔细的研究。经过深入分析,他发现这些图案有着显著的规律性,并画下它们进行进一步研究。最终,他确信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早期的文字系统,且推测这应该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此后,他开始广泛收购龙骨,甚至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龙骨收购潮。虽然最初甲骨的出土非常有限,甚至一度供不应求,但随着王懿荣的努力,甲骨文的发现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甲骨出土事件,终于引起了世界的瞩目,随之大量的甲骨被挖掘出来,这些甲骨主要来自龟甲和兽骨,最终被称作“甲骨文”。
甲骨文的考古与研究
甲骨文一经发现,考古学界对其研究便从未停止。然而,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始于清朝末期,当时的考古保护工作并不完善,导致大量甲骨流落到民间。据1984年学者胡厚宣的统计,至当时共计发现了154604片甲骨,其中中国大陆收藏了约97600片,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分别收藏了30200片和89片,海外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美国等也拥有约26700片。遗憾的是,由于许多甲骨被私人或国家收藏而未进行专业的考古挖掘,许多重要信息因此被忽视和丧失。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甲骨文的考古工作才逐渐走上正轨。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甲骨被发现,这些甲骨为我们研究商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截至2022年11月,甲骨文的发现总数已接近15万片,经过科学发掘的已超过3.5万片,且发现的单字数量已突破4000个。甲骨文的研究、整理与断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复兴与传承。
甲骨文的破译
甲骨文是一种结构完善的文字,但由于它与现代汉字差异巨大,对其解读和破译一直是学者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使是甲骨文中的“三个字——了不起”,至今也未能完整破译,这一现象侧面反映了甲骨文破译的极大难度。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字大约有4500个,但其中可解读的仅有约三分之一,即1300多个字,剩余的大部分仍待破译。这些尚未解读的甲骨文,正是汉字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为了鼓励甲骨文的破译和研究,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了甲骨文释读成果的评选奖励计划,设置了单字最高10万元的奖励,旨在推动甲骨文的研究和普及。这个奖励虽然颇具吸引力,但从2023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至今仅有6位学者因其研究成果获得奖励,其中3位获得10万元,3位获得5万元,足见甲骨文破译的困难。
破译甲骨文的难度不仅在于古文字的长期积累,还要求学者具备古文的深厚功底,尤其是要对接近甲骨文时代的古代文献有所掌握。解读一个甲骨文,常常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这不仅考验学者的耐心与专业素养,也让研究者们不断受到甲骨文本身魅力的吸引。他们之所以投身其中,并非仅为奖励,而是被这一古老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