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姜维:忠诚与矛盾的英雄
后三国时代的蜀国名将姜维,一生坎坷,虽有宏伟的抱负,却终未得以实现。他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列为卧龙凤雏、幼麟冡虎等伟大人物的同时,也有人将其视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千秋功过,最终还是由后人来评说。本文将聚焦于姜维的事迹,探讨他那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生。
一、被上司逼迫,投魏投蜀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出生于今甘肃甘谷的东部,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生活。姜维自小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尽管他家境普通,但凭借着对父亲的敬爱和对母亲的孝顺,他早已赢得了乡里人的称赞。姜维的父亲曾担任郡功曹,在与流寇的作战中英勇牺牲,而姜维也继承了父亲的使命,管理本郡的军事事务。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姜维的上司马遵怀疑姜维等人心存异图,乘夜率先逃至上邽。等姜维一行到达时,城门已然关闭,马遵固执不肯开门。于是,姜维和他的同伴只能转道前往冀县,然而冀县也拒绝接纳他们。眼看无路可走,姜维最终被逼无奈投降了蜀国。
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蜀军北伐的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严重破坏,蜀军陷入被动。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诸葛亮决定撤退,姜维也因此与母亲失散。
二、继承北伐遗志,投身蜀国
姜维投降蜀国后,迅速赢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与重用。诸葛亮高度赞赏姜维的忠诚与勤奋,认为他不但善于思考、胆识过人,还能熟练掌握兵法,指挥有方。诸葛亮把他视为北伐大业的继承人,将自己所学的军事智慧,包括八卦阵等技法,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姜维。诸葛亮在五丈原弥留之际,还将自己所著的24篇兵书交给了姜维。
在随诸葛亮北伐的六年里,姜维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全力以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恩师的遗志,继续进行北伐。前十年(234—245年),他主要在凉州一带活动,配合大将军蒋琬进行战斗。由于蒋琬着重支持东线水路作战,姜维的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的成绩也较为有限。
在接下来的十八年(245—263年),蜀国局势复杂,费祎执政初期主张休战治内,姜维未能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随着魏国内部司马氏的崛起,蜀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姜维开始展开长达十四年的北伐,屡屡战胜魏国名将郭淮、邓艾、陈泰、徐质等。然而,由于蜀后主刘禅的昏庸,蜀国国力日渐衰弱,内部大臣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姜维的北伐未能改变蜀国的命运,连续两次的中原战役均以失败告终。
三、无力回天,诈降未果
在蜀汉日渐衰弱的背景下,姜维的命运也进入了低谷。263年,蜀国成都被魏军攻陷,刘禅投降魏国。处于愧恼和无奈中的姜维,决定诈降魏国,投靠魏将钟会,以保全自己。姜维本意是寻求暂时的安身之地,待时而动,恢复汉室。然而,姜维的计划并未如愿,他先是铲除了魏国的名将邓艾,成功赢得一些战果。但当钟会背叛魏国、试图割据巴蜀的计划未能得逞时,姜维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后世对姜维的评价较为分歧。批评者认为姜维“九伐中原”是自不量力,消耗了蜀国大量的财力,而他过于自信,忽视了其他将领如费祎、张翼、廖化等人的建议,从整体战略角度缺乏深思熟虑。诚然,姜维的确存在许多不足与失误,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一个为国家、为理想奋斗的英雄。无论是对诸葛亮,还是对蜀国,姜维的内心是无愧的。他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对母亲的孝心和忠诚,至今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传统美德。
此外,一些史料提到姜维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曾著有具有创意的志人小说《蒲元别传》,并且在古琴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尤其擅长演奏《当归》。这些才艺为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增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笔者认为,姜维的北伐实际上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成功与否并非全由他个人的能力决定。首先,后三国时代与前三国时代有着显著不同,蜀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北伐的困难。其次,姜维虽然是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但他与刘禅的关系远不如当年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深厚情谊。而且,蒋琬和费祎等人的合作也不甚默契,再加上宦官黄皓的内外阻挠,使得姜维的许多战略设想未能顺利实施。
有些人可能认为蜀国不应再进行北伐,而应守土为安。这个观点未免过于片面。面对日益强大的司马氏,蜀国能否与其和平共处是一个未知数。若不主动出击,蜀国迟早会沦为司马氏的附庸。因此,进军中原是蜀国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而且,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未竟之愿。
明代江怀庭在《剑门关平襄侯祠》一诗中,深情赞颂了姜维:“潇潇风雨剑门秋,伯约祠堂万古留……”姜维的忠诚与英勇,至今依然为世人所称颂。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