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娶了陈友谅的妻子后,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最终导致了后世子孙的误国之路。
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他在史书上的排名却相对靠后,主要因为他的出身是农民。这一点无可否认,然而他绝对是一位有能力并具备卓越睿智的统治者。
在古代中国,广泛流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的模式,然而,这种特权仅仅属于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人,例如皇族和显贵。此外,更高层次的人群则是皇帝,他们拥有更为特殊的权利。明朝时期,朱元璋设置了一项独特的规章,即在选择妻妾时,允许的并非仅以数量作为标准,而是更注重年龄。《大明律》中明确规定,四十岁以上若无子嗣者,方可纳妾,违者需接受四十记板的惩罚。
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年过四十依旧无儿无女,方可考虑再娶,这在古代并不简单,四十岁在那时往往意味着已步入老年,甚至可能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
朱元璋的这一规定,或许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他尚未成为皇帝之际,还曾娶过一位小妾,而这位小妾恰好是其敌人陈友谅的妻子;也许是因为阇氏的美貌吸引了他。待朱元璋登基后,他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选择,甚至向全国公开宣告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坦诚自己的私生活。
他曾设问:“于此之事,果真合乎道德与豪情吗?”实际上,朱元璋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后代不被欲望所迷惑,展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
在明初时期,各项事务仍在起步之中。朱元璋曾对此有所放开,允许设立“红灯区”,因为这样的场所容易带来丰厚的利益。然而,他却同时下令,禁止官员们前去享乐,官员只能无奈地目睹他人的奢华,因朱元璋的严格管理使他们无法如愿。待到朱棣继位而迁都时,昔日的空间便转变为娱乐场所。
随着岁月流逝,社会风气愈发腐败,诸如“包养”、“纳妾”之风愈演愈烈,纳妾的初衷从传宗接代逐渐演变为单纯的享乐生活。
朱元璋当年与阇氏结合的缘由,并非仅仅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传闻朱元璋对阇氏极为宠爱,她为他生下了一位名叫朱梓的儿子,并被封为王。然而,因朱梓后来自缢未果,朱元璋对此懊悔不已,后悔当初选择了陈友谅的妻子作为妾侍。
那么,“声色货利”真的是导致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吗?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似乎确实存在这样的趋势。但在“三皇五帝”时期,又怎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