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群英荟萃,各路英才辈出。刘备有五虎大将,孙权则有江表十二虎臣,而曹操麾下则拥有五子良将。《三国志·卷十七》对于曹操手下的这五位名将作出了评价:“太祖立下赫赫武功,时有众多良将,而五子最为杰出。于禁因刚毅而闻名,但未能善终;张郃因智勇双全而被称赞;乐进以英勇果敢著称,但其战绩似乎与名声不符;而张辽、徐晃的事迹则更为详尽。” 陈寿对五子良将的评述,尽管充满了赞誉,却也不乏批评,甚至指出乐进的名声可能与实际功绩不完全一致。
五子良将的传记排在三十多位谋士之后,甚至包括典韦和许褚也排在五子良将之后。如果我们细心翻阅三国的史料,会发现这种排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按照现代军衔来看,典韦和许褚的军衔大约相当于上校或少将,而五子良将则相当于中将。如果要依据史料评选曹魏的五虎上将,实际上这七人都不在其中。
三国的乱世之下,人口急剧减少。根据统计,失去荆州的刘备政权仅有28万户和94万人口;占据荆州后的东吴则有53万户和230万人口,曹魏的领土最为广阔,人口最多,但也不过66万户和443万人口。三国合计,人口大约为767万人。在官渡之战时,曹操主力只有一万兵力,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人数为五万,而刘备伐吴时,步骑兵加起来也仅约四万左右。
如果以此推算,曹操最强时,兵力也不过三十万,而刘备和孙权的正规军人数,最多也不超过十万。换句话说,曹操大约拥有三个兵团,而刘备和孙权各有一个兵团。相比之下,老蒋在后期指挥了八百万兵力,且被活捉的中将、副司令等不计其数,但真正能晋升至上将级别的,却只有极少数,甚至在1949年前的四星级上将也不过十七人。王耀武、杜聿明等人的职位虽比黄维、宋希濂高,但军衔依旧只是中将。在曹操麾下,他们也只能像张辽、乐进等五子良将一样,担任中将级别的四方将军,统领的兵力最多也就一个军。
五子良将中,带兵最多的于禁,也不过是个小型兵团司令——他的七个军加起来总共只有三万人,相当于黄维、宋希濂指挥的十二兵团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虽然五子良将战功卓著,但在曹魏阵营中,他们只是二流的武将,始终没能进入军方的核心层。张郃则是唯一享受“特进”待遇的五子良将,勉强可以算是“中将加上将”的级别。
五子良将的军职普遍是四方将军,虽然名声显赫,但带兵数量最多也就是三万,基本没有自己的直属部队。在曹魏的军队体系中,四方将军并不一定就比杂号将军或中郎将更高。实际上,曹丕曾经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并且还兼任了副丞相。尽管没有正式的任命,但五子良将始终无法对抗这种权力结构,他们的权力仅限于中将级别。
典韦和许褚的职位则显得更加低微。典韦虽然曾被视为曹营的首位勇士,但早早阵亡,最大的军职也不过是校尉。都尉和校尉的军衔并不高,但两者都有一定的直属部队,规模通常在几百到一千二百人左右。校尉的军衔相当于上校,而中郎将则相当于大校或准将,属于高于都尉的职位。
至于许褚,他与典韦的履历相似,在归顺曹操的当天便被封为都尉。之后,他以勇猛善战屡次晋升,最终成为少将,担任武卫将军。许褚的最高军衔是少将,而典韦的则是上校,距离四方将军和五虎上将还有很大差距。
五子良将名气虽然大,但他们的军职始终未能超越曹操的核心亲信和“假兄弟”们。曹操的首席大将并非五子良将中的任何一位,而是夏侯惇。夏侯惇不仅是曹魏首任大将军,而且曾独自指挥过十万大军,成为曹魏军中最为重要的大将之一。
在曹魏的高级将领中,夏侯惇的地位显然高于曹仁、张辽等人。而曹魏的其他大将,如曹仁、曹休等,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与五子良将的地位相比,依旧有着显著差距。曹休在曹操麾下的地位逐步上升,最终担任了“假节都督诸军事”和大司马,这一职位也远远高于五子良将的军衔。
曹真,曹操的侄子,虽然不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仅仅以勇武著称,但在曹魏的军事体系中,他的地位也远高于五子良将。曹真在曹魏历任重要职务,尤其是在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时,曹真担任了主要的指挥角色,对抗了诸葛亮及其将领。这些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五子良将虽然强大,但在曹魏的军事体系中,他们始终未能站在最高的位置上。